华理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举办首期学术研讨会并发布研究课题

稿件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马院   |摄影:马院   |编辑:   |浏览量:352

马院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华东理工大学组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首期学术研讨会于3月29日上午在徐汇校区举办,并发布研究课题,研讨会的主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刘力,上海市委宣传部讲师团办公室副主任薛建华,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蒋传海,党委副书记沈海涛、副校长阎海峰等领导嘉宾,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以及华东理工大学各职能部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商学院、社会学院、法学院等师生代表等百余人到场参会。会议由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宋来主持。

蒋传海在讲话中强调,学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积极推动相关工作创新发展。我校组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是全面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重要战略布局,是我校开展跨学科整合和协同研究的新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平台,成功入选“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支持计划”,对全面落实党中央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建设决策部署,推动学校建设成为多学科协同发展、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建好学校马研院,一是要提高站位,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二是要守正创新,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三是要开放协作,打造高质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平台;四是要兼收并蓄,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华理智慧。希望马研院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聚力产出一系列指导性强、水平高、影响力大的学术成果,聚力打造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水平一流的新型马克思主义研究平台,努力将马研院建设成为上海乃至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阐释的学术共同体,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撑。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刘力在讲话中表示,本次会议内容丰富、规格高、思想站位高,是一场思想盛宴,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的有益探索。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加速呈现出学科交叉融合的态势,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并提出三点希望:一是把准站位,始终坚持正确发展方向;二是把握机遇,形成标识性的研究特色;三是把握住主线,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上海市委宣传部讲师团办公室副主任薛建华在致辞中指出,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以入选“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支持计划”为新起点,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依托理工学科优势推动跨学科融合,通过有组织科研攻关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转化。马研院未来可以聚焦三大方向:坚持育人使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模式服务人才培养;面向国家战略,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理论支撑;搭建交叉平台,汇聚国内外资源产出特色成果,持续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兄弟院校代表、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丁晓钦结合自身学校学科建设经验,表达了对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高质量发展的美好祝愿,并希望在上海市教育系统的积极支持下,通过“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支持计划”,联合华东理工大学等兄弟高校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人才培养,助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还聘请了八位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的权威学者和资深专家作为顾问委员,为学科建设、课题研究及人才培养提供战略指导。沈海涛、阎海峰共同为研究院顾问委员颁发聘书。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执行院长周文代表研究院发布首期重点课题,课题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法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三大主要方向。周文表示,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目标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提升学术水平和实践成果,并通过课程、教材和培训等形式深化人才培养,在未来持续推进,力争打造华东理工大学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示范性、创新性和标志性工程。

在论坛研讨环节,到场专家就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论坛研讨上半场由《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常务副主编曹泳鑫主持。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邱海平,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齐卫平,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教授祝黄河,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陈学明,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鲁品越作主旨发言。

邱海平表示,建构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必须从五个维度理解和把握“中国自主”的涵义,即中华民族的独特历史、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中国共产党的独特品质、现代中国的独特实践,以及在世界上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其中现代中国实践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居于核心地位。

齐卫平认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中央提出的要求,新时代伟大实践为理论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理论工作者应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把理论研究做深做透,形成聚焦亮点,避免套路化研究范式,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研究真问题,加强组织化科学研究,以学理性研究产出高质量成果。

祝黄河提出,今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立20周年,其成功设立离不开众多专家的努力。学科发展至今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也面临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他强调,学科建设需实事求是、准确定位,地方院校应立足自身实际,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陈学明指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正确把握若干前提性问题,如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过程中的激烈斗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解释等。只有正确理解这些问题,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取得更大成果。

鲁品越认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对于支撑伟大文明建设具有极端重要性,中国在文明建设中具有价值观优势、真理意识优势和伟大成就优势,但目前在国际话语权上仍面临挑战。为此,他建议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纲领,抓住时代之问,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批判西方理论,从根本上指出其荒谬之处,从而提升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话语权。

论坛研讨下半场由《文汇报》理论评论部主任杨逸淇主持。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左亚文,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杜仕菊,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韩喜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辛向阳作主旨发言。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执行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文作学术研讨会述评。    

左亚文认为,“第二个结合”是从本源和内在机理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结合,确立和巩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是“第一个结合”的升华和发展。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杜仕菊表示,坚持系统观念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遵循,也对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价值,其整体性、结构性和动态性特点,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揭示内在逻辑联系、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实践。她建议,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应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协同发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

韩喜平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前沿技术,为文化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它能够极大提升文化创作的效率,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文化内容的同质化、文化价值观的偏差等问题。因此,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加强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管理和引导,确保其在文化领域的应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辛向阳指出,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应当坚持守正创新。他指出,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重要方法论,守正即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根本制度和要求,创新则是要在守正的基础上推动理论、话语、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他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同时,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化研究,推动其体系化建设,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周文最后对与会专家的发言进行了评述,对各位学者分享的学术观点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表示本次研讨会取得了十分积极的学术效应。

发布时间:2025-03-31
(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