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刘昌胜院士:产教融合,为国培养复合型人才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江庆龄   |摄影:受访者供图   |编辑:   |浏览量:10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昌胜的观点颇具哲学内涵:“一是大道明德,襟怀家国,强调洞察时势、有志有为,并用明德把握人生方向,以家国担当为先;二是善学善思,严谨勤奋,倡导科学学习、深度思考,严谨勤奋,致力于学才能把握未来发展;三是求实创新,道济天下,秉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敢于创造突破,以道济天下为引领,应对未来挑战。”

在刘昌胜的人生履历中,他始终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做研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卓越创新人才为目标,将科研创新与育人使命融为一体。

刘昌胜指导学生。图片由华东理工大学提供

刘昌胜是国内较早进入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学者之一。早在1993年初,在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前身)化学工程专业攻读博士期间,刘昌胜就开始瞄准这一领域,展开“人工骨”相关的研究,并开发出了以磷酸四钙为“料”的创新技术路线和制备方法。

5年后,刘昌胜研制的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获得国家药监局试生产产品注册证。后续怎么办?刘昌胜选择走出“舒适圈”,创立公司推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产业化。

自此,刘昌胜开始了科学家与企业家并行的职业生涯。20余年间,刘昌胜带领团队研发了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系列产品,具有“可注射、快固化、抗溃散、低放热、可降解”的特点,解决了国内骨科修复材料短缺的难题,为无数骨损伤患者带来了福音。

期间,他发现了钙磷材料的生物转化规律,提出了构建活性材料激发系列体内生物学效应、实现组织原位再生的学术思想,通过材料与体内微环境的界面作用有效调控细胞行为,实现无生命材料向有生命组织的转化,为组织再生材料的研制与应用奠定了科学基础。

在产品得到广泛应用之后,日益增多的临床应用也呈现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尤其是一些老龄患者骨缺损难愈合的难题。刘昌胜又带领团队开始研制高活性骨修复材料,在国际上首创“高活性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类骨磷灰石多级结构”骨修复体及其制备技术,并于2013年取得国内第一张载高活性rhBMP-2骨生长因子的骨修复产品的注册证。

刘昌胜并未满足于此,带领团队不断研发多种骨病治疗新技术,拓展材料应用的临床边界,相关产品已在全国1000余家医院累计使用超过50万例,对骨修复难题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达90%以上,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目前,刘昌胜团队研发的骨修复材料,不仅支撑了骨移植手术治疗的开展与进步,而且在促进高端医疗器械国产替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刘昌胜提出了仿生人体创伤自愈合过程构建再生材料的新思路,并借助活性材料在体内微环境中激发系列生物学效应,有效实现了组织的原位再生修复。他揭示了材料特性产生生物学效应的机理,建立了生物材料转化理论,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材料生物学”概念,目前材料生物学已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理论,引领着国内外科研人员开发构建功能优异的生物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刘昌胜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积极践行教育家精神,倡导“开门办学”。在多年的科研和成果转化工作中,刘昌胜强调通过产教融合培养一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栋梁。

原文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发表时间:2024-09-22  | 作者:江庆龄
原文链接: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