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上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上海广大教育工作者中引发热烈反响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刘春霞 刘昕璐 刘晶晶   |摄影:   |编辑:   |浏览量:10

全国教育大会9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上海广大教育工作者中引发热烈反响,他们纷纷表示,将不忘初心、不负使命,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努力为“教育家精神”写下自己的注脚。

深刻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为教育家精神写下自己的注脚

“做理想信念的坚守者、教育价值的追寻者;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先进理念的践行者;做教育问题的研究者、教育思想的贡献者。”

今年,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校长吴蓉瑾坦言,作为一名来自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心情无比激动。她表示,要深刻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在教书育人、潜心办学、创新发展中有所作为。学校也将更坚定20年开展“情感教育”所做的探索,技术赋能,双轮驱动。“我们用情感教育凝聚全体师生,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中,渗透进学生身心健康、五育融合的全方位里。”

吴蓉瑾说,今后,将继续努力实践,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做理想信念的坚守者、教育价值的追寻者;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先进理念的践行者;做教育问题的研究者、教育思想的贡献者。不忘初心、不负使命,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努力为“教育家精神”写下自己的注脚。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教师王文强荣获今年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他说,作为一名职业教育教师,能够参与到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之中,深感荣幸。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态势和气象。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指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这让王文强意识到,每一位职教工作者肩上的使命就是培养出更多新时代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同时也为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

王文强坦言,自己从一名普通的中专生成长为金牌教练、全国技术能手、上海工匠,得益于职业教育这片沃土,更离不开前辈们的悉心栽培和技艺传承。“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潜力和才华,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发现并激发他们,培养他们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我的成长经历让我更加坚信,无论是制造业的一线工人,还是新兴产业的创新者,只要拥有精湛的技艺和不懈的追求,都能成为各自行业中的‘状元’。”王文强说,这不仅需要教师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教育作支撑,更需要培养出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习惯。

同样获评2024年全国优秀教师的顾博凯是上海市大同中学一名历史老师,他认为,教育家精神是每一位老师要学习的重要内容。“对于一名普通老师来说,要理解教育家精神,一方面要学习先进人物,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另一方面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索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道路。”在顾博凯看来,最关键的是,这条道路是无止境的,不同的阶段,会有新的任务和新的感悟,“就像于漪老师说的,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感悟,并且向着这个目标前进。”

上海市光明中学思政教师赵程斌认为,在育人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价值观的塑造者。教师的言行举止,无一不在悄无声息中雕琢着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必须要以自己的人格品质和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回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历史呼唤和时代要求。真正的教育不应局限于课本和教室,而应融入大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更要积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坚定不移弘扬教育家精神

做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大先生

“一个具备高尚师德的教师,会以自己对教育的忠诚和热爱去感染和鼓励学生,用无私的奉献和辛勤的劳作去培育学生。”

2024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说,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自己倍感荣幸,“这是对我教师生涯的最高肯定,我更深觉使命在肩,因为这份荣誉将激励我继续砥砺前行。”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科学家等诸多身份中,赵东元最喜欢也最自豪的称呼,仍然是“老师”。他认为,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技创新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对教育家精神的弘扬,对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视。“我将与广大教育战线的工作者一道,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足学科前沿开展教学科研,围绕立德树人的本质和目的,传承正确的知识,通过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们坚定理想信念,塑造他们独立思考和理性思维的独立人格,激发他们‘刨根问底’质疑和逻辑推理、大胆实证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家国情怀,着力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赵正桥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明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未来方向。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德要求与自律意识对于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既是教师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塑造学生未来的关键因素。一个具备高尚师德的教师,会以自己对教育的忠诚和热爱去感染和鼓励学生,用无私的奉献和辛勤的劳作去培育学生。“在建设教育强国的道路上,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弘扬教育家精神,做适应时代要求的好老师、大先生。”

抢抓历史新机遇

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

“进一步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继续为党和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型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党委书记周永丰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获奖代表赴京参会,他说,早在2009年,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地制定“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旨在培养中国自己的学术大师。在国家和学校持续加大的投入和支持下,十几年来致远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舟共济,艰苦奋斗,致远的人才培养成果逐步显现,一批青年学者已经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崭露头角。

“能够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参加这个教育盛会,我感到非常荣幸也很振奋。致远学院能够获颁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是党和国家对教育部领导下所有全国高校拔尖基地工作成效的阶段性肯定,也是对交大改革发展的肯定,我们备受鼓舞。我们也将抢抓历史新机遇,深入探索人工智能与拔尖人才培养融合发展新路径,进一步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继续为党和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型人才。”周永丰说。

上海大学任忠鸣教授获评2024年“全国模范教师”,他认为,全国教育大会进一步强调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我一直工作在冶金和材料学科研究生培养和科研的第一线,深感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冶金和材料行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为世界第一,技术水平上总体已处于世界前沿,成绩的取得与这些年来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密不可分。“现今,面临国外在尖端技术上的封锁,我们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突破,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基础。”

几十年来,任忠鸣带领团队围绕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核心部件高温叶片制造技术,针对工程技术难题,坚持不懈攻关,在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同时将研究生的培养与科研任务结合,与国家使命结合,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和攻克难题的动力,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迅速成长为骨干和带头人。“今后,我将进一步发挥好引路人、登高梯和助推者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我国冶金和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华东理工大学工科化学系列课程创新教育团队负责人刘洪来教授谈到,化学尤其是工科化学作为一门连接基础应用、推进交叉融合的关键学科,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化学人才。

他表示,作为工科化学教育的一线教师,将秉持团队“传承与创新结合,教学与科研并举,立德与育人并重”的育人理念,不断深化以物理化学为枢纽的两段式工科化学理论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助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徐至教授表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肩负着双重使命:坚定教书育人、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以教育家精神培根铸魂,躬耕教坛、乐教爱生、甘于奉献,将教育家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守科技报国初心,勇担强国建设使命,胸怀“国之大者”,砥砺“工匠精神”,坚持不懈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贡献智慧力量。

原文来源: 青年报·青春上海  |  发表时间:2024-09-10  | 作者:刘春霞 刘昕璐 刘晶晶
原文链接: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