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跟华理青年“乡”约盛夏!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团委   |摄影:受访者供图   |编辑:   |浏览量:11

受访者供图

神奇的化学趣味实验、“药香”浓郁的特色课程、寓教于乐的绿色课堂、沙盘游戏、“邦邦”娃娃手绘……这个夏天,华理多支暑期社会实践团纷纷携手奔赴乡村一线,开展“万生进千村百企”社会实践活动,以科技支教赋能乡村振兴,用专业与热情为孩子们“点亮”缤纷假期,为乡村教育注入了青春活力。


探“寻”青春,“甸”亮未来

“哥哥姐姐,明年你们还会来吗?”这句简单而真挚的发问,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也是对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站”科普实践团最大的肯定与期许。5年来,实践团深入云南省寻甸县,以“做好化学科普,带孩子换个角度看世界”为使命,将化学科普教育从校园内推向更广阔的社会实践大课堂。

从奇妙变化的史莱姆水晶泥到绚烂多彩的焰色反应,再到震撼人心的 “大象牙膏”实验,“化学站”科普实践团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趣味化学科普实验带到了云南省寻甸县及其周边地区的中小学校园。每一个趣味化学实验都如同魔法一般,激发了孩子们对化学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欲。在仁德一小、金所中学等学校的教室里,孩子们亲手操作实验,感受着科学的魅力。

在科普实践的过程中,“化学站”实践团深刻认识到,只有将科普教育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技志愿者的新优势。因此,团队积极引入先进的科普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生动的案例、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当地中小学教师共同探讨、交流,共同提升科普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团队将生态课程引入乡村课堂,通过 Movers系列生态课程的生动讲解与互动教学,向学生们传递了敬畏自然、珍爱地球的理念,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及化学实验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化学站”实践团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力量,为乡村学校建设捐赠实验仪器及科普图书等,进一步改善了乡村学校的科普教育条件。同时,联合花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聚焦乡村女性青少年的成长安全,在金所中学和塘子中学精心策划了两场意义非凡的教育活动。

 

“药”润童心,以劳育人

暑期,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溯药寻光”实践团队前往云南省寻甸县,开设中医药科普小讲堂,为仁德一小的同学们带来了“板蓝根的多重身份”等特色中医药课程,通过生动有趣的科普课程形式,激发了青少年对中医药知识的浓厚兴趣与学习热情。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团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构建了“五维药育”课程模式,该模式融合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场景应用、创新与艺术结合以及健康教育的普及等五大维度。在此框架下,团队精心策划并设计了“菌菇探秘”“奇妙的拓印”“板蓝根的多重身份”“绘制我心中的中草药”和“有趣的穴位”等课程。

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互动,特色课程设计周密、内容丰富,团队成员携手仁德一小的同学们,共同踏上了一场探索中医药奥秘的奇妙旅程。这不仅有效提升了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与深切热爱的种子,推动了学生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团队未来还将继续走入校园、深入社区,依托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推广“五维药育”课程模式,助力构建大健康科普服务体系,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不断优化课程设计,让中医药文化教育更具地域适应性,提升其有效性和亲和力,使更多青少年了解中医药文化,感悟中医药魅力。

 

“心”“绿”相融,共筑成长

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挥汗寻绿”实践团队于近日分别前往寻甸县仁德一小和仁德四小开展心理课程、环教课程及手作实验,带领孩子们在多样的实践中认识自我与自然。

心理科普,领航阳光成长。实践团成员化身“情绪小导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的情绪科普课堂。小朋友通过“你演我猜”的小游戏,分享生活中的情绪经历,正确理解“快乐”“悲伤”等常见情绪。在沙盘游戏中,孩子们从构思到布局、从选取模型到精心摆放,通过沙盘这一媒介,无声地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空白“邦邦”娃娃们随着实践团一起来到了仁德一小,等待着孩子们用色彩赋予它们生命。孩子们手持彩色马克笔,或细心勾勒,或大胆涂鸦,将自己对美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和内心情感,一笔一划地描绘在娃娃之上。

环保教育,筑梦绿色未来。从水下生物的奇妙探索,到生物多样性的奥秘,再到气候行动的紧迫呼唤,多主题的环教课程深化了孩子们保护自然的意识。针对气温逐年升高现象,志愿者从原因、影响等多维度带领小朋友对此展开分析,启迪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

为激发孩子们探索自然的兴趣,志愿者带领大家亲手制作天气瓶、绘制塑料袋里的水循环。通过天气瓶对大气层中气候现象的模拟,孩子们亲眼见证了温度、湿度等条件对“天气”的影响。塑料袋里的水循环则以蓝色色素示踪,让孩子们直观地观察到水循环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昆虫栖息地遭到破坏,昆虫种群数量锐减。小朋友们使用木棍、松果等材料搭建昆虫旅馆,学习昆虫相关的知识,切身感受人类活动对其它生物生存带来的影响。

 

科技走“新”,环保入心

激发科学探索热情的“ 科技课堂 ”、宣扬可持续发展理念的“ 环保课堂 ”、链接多元包容与绿色持续的“特别课堂”……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一绿生化”支教团前往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程楼乡中心小学,通过丰富多彩的“小实验”课堂为乡村孩子们进行科技科普教育。

基于前期走访调研,支教团设计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绿色课堂。在自动吹气球实验中,孩子们亲眼见证了小苏打与醋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成员们更是借助这一实验,向孩子们讲述了自然界“碳循环”的过程。通过水的净化实验,孩子们掌握了简单的过滤原理,也学会了利用自然材料石子、沙土、棉布等进行水的过滤,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支教团还组织了垃圾分类的环保课堂和实践活动。通过互动游戏和实际操作,孩子们学会了如何正确分类垃圾,并理解了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此外,支教团还鼓励孩子们将所学的环保知识带回家中,影响带动家人和邻居,共同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

连接教育与环保、个人行为与社会责任,支教团还带来了两节“特别课堂”。在相关主题活动中,支教团带领孩子们认真学习手语、盲文等, 带领孩子们体验残障人士的世界,每一个互动环节都践行了“多元、平等、包容”的理念。在绿色创意活动中,支教团准备了多种颜色的食用色素和花草种子,带领孩子们将废纸变成富有创意和环保意义的种子纸作品。种子纸的制作结合了中国古代的造纸技艺,孩子们不仅能够直观地学习到纸张再生和生物降解过程,而且还能学习传统文化。

在支教过程中,支教团不仅传授知识,还积极与当地政府、学校沟通合作,共同探讨如何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留住生源,并通过举办讲座、开展教师培训等方式,为当地带去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青春与科技同行,助力乡村振兴。未来,华东理工大学实践团将继续推动“大手拉小手”——大、中、小学科普志愿资源融合,协调联动更多科技教育资源,让科学知识的种子在更多青少年的心中生根萌芽,为更多乡村孩子带去科学的启迪与梦想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4-08-07
(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