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从沉浸课堂、实景课堂到行走课堂,沪上高校“大思政课”汇聚更开放多元资源(节选)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李蕾 徐瑞哲 黄海华   |摄影:   |编辑:   |浏览量:10

近日,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公布20个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名单,遵义会议纪念馆与同济大学共建的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名列其中。不久前,馆校共同打造的项目《校馆耦合 协同育人——遵义会议纪念馆里的“同济思政课”》,入选国家文物局、教育部“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

而这只是上海高校不断丰富“大思政课”的举措之一。沪上各校正汇聚更加开放多元的“大思政课”资源, 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促互进,“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通融合,让学生在体验生活、感悟时代的过程中汲取智慧、练就本领。

【思政育人进入研究生教育“深水区”】

当前,研究生规模越来越大,组成结构复杂,价值取向多元,但思政育人工作还存在贴合度、精准度、立体化不够等矛盾。上海思政育人正在持续深入研究生层面的“深水区”。

“我的导师刘树农教授,1895年生人,60多岁入校执教,在90岁离世前夕,终于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届七旬的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刘平,正在向研究生们介绍自己的导师。刘平是我国首批中医学科博士之一,曾创制抗肝纤维化的扶正化瘀胶囊。不仅光荣在党50年,从教至今带教硕博研究生已超过百人。

如今,作为学校“研究生学科组”的负责教授之一,他的组里有“三代”师生同堂,师德医风一脉相传。今年,他们所在的肝硬化研究室,有两位学生获评上海市优秀毕业生,这一“高概率”放在大院大系里也是极为罕见的。“优毕”之一、女博士生周小茜,即使是为国际学刊撰写综述文章,她的论文也被刘平改了17、18次之多。感觉蜕了一层皮,却成长了许多。

根据这样的研究生团组“样板”,上海中医大的学工研工部正制订“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研究生学科组育人”项目建设方案并征求意见,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要求,师生共育实现学科组内导师、朋辈梯队化育人的有效衔接。

研究生思政更见“专业底色”。华东理工大学第八期“研思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会骨干和“青马工程”学生骨干,一同走进习近平总书记“全过程人民民主”首提地,详细了解居民“家门口”的优质公共服务和良好社区共治实践。在华理马克思主义学院邱卫东教授一堂“全过程人民民主”沉浸式理论课后,2023级硕士研究生黄钦威说:“作为清洁能源技术专业的青年学子、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我要带领支部党员学好知识、增长才干,走出象牙塔,积极投身美丽中国伟大实践。”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秦淑娟老师始终坚持在培养研究生第一线,她带领的“导学团队”以社会实践为特色。他们一起深入城镇街道、老区乡村,带着问题去调研,亲眼见证祖国发展。由学生成立的“青马思源”志愿服务团队,还定期为松江各大中小学进行理论宣讲与授课。

原文来源: 上观新闻  |  发表时间:2024-07-09  | 作者:李蕾 徐瑞哲 黄海华
原文链接: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