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东理工大学新增电子信息材料专业,将于2024年9月招生。该专业将培养以电子信息材料研制和应用为特色,能够在相关材料的合成、结构设计、成型加工及应用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文汇报》、上观新闻、文汇APP、澎湃新闻、新民客户端、劳动观察、上海教育新闻网等媒体作了相关报道。
【澎湃新闻】华东理工新增电子信息材料新专业,已列为优先发展重点专业之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24〕6号),华东理工大学申请的目录外专业“电子信息材料”获批,将于2024年9月首批招生。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华东理工大学了解到,该专业将培养以电子信息材料研制和应用为特色,能够在相关材料的合成、结构设计、成型加工及应用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新专业的申请建设,也是基于学校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一流学科的专业优势与“电子信息材料”专业关联性强的特点。
学校现已将电子信息材料列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专业之一,大力支持专业的建设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实施特殊人才特聘的制度;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工程实践课程的改革;加强工程实践基地建设等。
华东理工大学介绍,后续,学校将充分整合优势学科,构建既掌握材料基础知识又通晓电子信息材料及器件的制备、工艺流程、开发以及应用的专业系统知识人才培养体系。
同时,该专业的建设将集聚该领域产业链上下游的优势单位,瞄准该类材料领域的专业人才短缺和技术问题瓶颈,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聚焦电子信息材料、封装材料等方向,构筑“1+N”产学研协作培养本硕博贯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路径,形成“行业需求-联合培养-就业反哺”闭环模式,以促进电子信息材料的技术创新、材料类高层次人才培养与产业链贯通连接,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卡脖子”问题,探索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新民客户端】华理新增电子信息材料新专业 培养 “高精尖缺”人才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24〕6号),华东理工大学申请的目录外专业“电子信息材料”获批,将于2024年9月招生。
华东理工大学集中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一流学科的专业优势与“电子信息材料”专业关联性强的特点,着手申请建设电子信息材料专业,培养以电子信息材料研制和应用为特色,能够在相关材料的合成、结构设计、成型加工及应用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校现已将电子信息材料列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专业之一,大力支持专业的建设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实施特殊人才特聘的制度;加强专业核心课、工程实践课程的改革;加强工程实践基地建设。
后续学校将充分整合优势学科,构建既掌握材料基础知识又通晓电子信息材料及器件的制备、工艺流程、开发以及应用的专业系统知识人才培养的体系。同时,该专业的建设将集聚该领域产业链上下游的优势单位,瞄准该类材料领域的专业人才短缺和技术问题瓶颈,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聚焦电子信息材料、封装材料等方向,构筑“1+N”产学研协作培养本硕博贯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路径,形成“行业需求-联合培养-就业反哺”闭环模式,以促进电子信息材料的技术创新、材料类高层次人才培养与产业链贯通连接,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卡脖子”问题,探索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上海教育新闻网】2024年9月招生!华东理工大学新增“电子信息材料”专业
本网讯(记者 刘时玉)记者从华东理工大学了解到,在近日教育部公布的《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中,该校申请的目录外专业“电子信息材料”获批,将于2024年9月招生。
据了解,华东理工大学集中优势资源,依托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一流学科的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其专业关联性强的特点,申请建设电子信息材料专业。该新专业以电子信息材料研制和应用为特色,致力于培养材料的合成、结构设计、成型加工及应用等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
同时,该专业的建设将集聚该领域产业链上下游的优势单位,瞄准该类材料领域的专业人才短缺和技术问题瓶颈,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聚焦电子信息材料、封装材料等方向,构筑“1+N”产学研协作培养本硕博贯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路径,形成“行业需求-联合培养-就业反哺”闭环模式,以促进电子信息材料的技术创新、材料类高层次人才培养与产业链贯通连接,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卡脖子”问题,探索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据悉,该校现已将电子信息材料列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专业之一,大力支持专业的建设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实施特殊人才特聘的制度;加强专业核心课、工程实践课程的改革;加强工程实践基地建设。
未来,华东理工大学将充分整合优势学科,构建既掌握材料基础知识又通晓电子信息材料及器件的制备、工艺流程、开发以及应用的专业系统知识人才培养的体系。
《文汇报》:增撤调3389个专业点,“历年最多”意味着什么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迎来新一轮调整。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并发布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电子信息材料、软物质科学与工程、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技术、生态修复学、健康科学与技术等24种新专业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2024年起即可进行高考招生。截至目前,目录内共包含93个专业类、816种专业。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专业设置工作,增设、调整专业点1719个;同时,对高校申请撤销的1670个专业点予以备案,增、撤、调共涉及3389个专业点,数量为历年最多。
专业目录调整,折射哪些风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专业备案和审批工作,既是动态调整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年度常规工作,也是落实《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持续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重要实践。
“当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为代表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可谓‘格式化’了众多行业和赛道。这不仅要求高校科研范式转变,也对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的这则观点,也道出了诸多高校管理层的心声: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教育必须及时、持续调整,以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
增强学科交叉,培养国家急需紧缺人才
专业目录调整的背景是什么?对此,教育部明确表示,此次新增的24种新专业将在54所高校进行布点,旨在引导和支持高校开设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新专业。
比如,为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教育部新增国家安全学、电子信息材料、生物育种技术、生态修复学等新专业;同时,支持高校增设数字经济等一批急需紧缺专业点。
徐飞分析,上述新增专业,可谓与国家战略一脉相承,与国家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相契合。“当前,国家提倡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思考,我们的学科、人才都准备好了吗?”徐飞认为,尤其在人才培养上,国家对多学科交叉与多技术跨界融合提出迫切要求。
记者梳理发现,在本轮调整中,上海共有三所高校开设新专业。上海交通大学增设的健康科学与技术专业隶属溥渊未来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专业面向未来人类生命健康,打造理、工、医、文交叉互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围绕“生物健康”与“机器健康”技术,结合“通识教育”课程与“创新实践”课程,一同构成“一体两翼”的未来健康技术方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
华东理工大学增设的电子信息材料专业,则是一门跨越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的前沿交叉学科。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顾金楼介绍,上述学科实力雄厚,均为国家双一流学科。顾金楼还透露,作为国家急需专业,该专业已提前两年进行招生,不仅集结了专业内一流师资,还与名企合作贯彻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此外,上海体育大学增设足球运动新专业。
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更突出就业导向
此次专业目录调整中,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点增加数量位居前三,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点数量相对减少。
专家分析,从学科门类看,工学所涉专业点数量最多,有1322个,占比39%,这与工学作为第一大学科门类的基本情况相呼应;从区域布局看,涉及中西部高校的专业点有1802个,占比53.17%。总体而言,专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更趋理性。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中心主任樊秀娣表示,本轮专业目录调整,还有一个特点很鲜明,那就是突出就业导向,进一步引导高校服务本地产业所需。比如,教育部明确提出强化省级统筹,引导地方高校增设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智慧农业、智能采矿工程等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急需专业。
教育部也表示,进一步强化就业与专业设置间联动,推动各省结合本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梳理报送就业率相对较低的专业223种,为高校调整专业结构提供重要参考。此外,各省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也梳理了急需紧缺专业520种。
首次试行专业设置预申报制度
“教育部在给予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也对高校主体责任提出更高要求。”樊秀娣表示,教育部此次明确要求高校对就业率过低、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谨慎增设、及时调减。
此外,教育部还首次试行了专业设置预申报制度。要求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等,提前谋划增设专业,提前1年进行预申报,推动高校建立健全专业设置定期研究、提前研究工作机制,增强专业设置的前瞻性、精准性。目前,已有760所高校提交了下一年度拟增设专业预申报材料。
此外,教育部还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变化和专业布局情况,对国家控制布点专业范围进行了动态调整,将资源勘察工程、护理学、助产学调整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
目前,816种专业中,国控专业共有139种,占比17%。未来,国控专业范围还将进行“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
【上观新闻】人才需求“晴雨表”发布,有何新趋势?涉及上海这48个本科专业|教育新观察
3月19日,教育部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全名单,此次专业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全国各所院校的3389个专业布点,数量之多为历年之最。
引人注意的是,电子信息材料、软物质科学与工程、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技术、生态修复学、健康科学与技术等24种新专业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并列入相关高校2024年本科招生计划,由此这一目录内专业已达816种。
高校本科专业调整一直被视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晴雨表”,备受学生和家长关注。最新的专业调整,反映出哪些新趋势?
【新专业以第一大学科工科为主】
此次专业增设、撤销、调整涉及的数千个专业点中,工学所涉专业点数量最多,有1322个,占比39%,这与工学作为第一大学科门类的基本情况相呼应。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这一轮本科专业优化调整,涉及沪上部属高校的35个专业、地方高校的12个专业,以及上海海关学院1个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其中新专业包括:上海交通大学的健康科学与技术、华东理工大学的电子信息材料、上海体育大学的足球运动。不难发现,除足球运动属于教育学门类外,其他均属于工学门类。从上海海洋大学的人工智能到上海电机学院的机器人工程,10个上海地方院校优化调整专业,其中5个是工学专业,很明显也以工科为主。
上海交通大学招办表示,健康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向人类健康全生命周期,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与生物信息、基因技术、预防医学、运动转化医学等知识内容的交叉融合,研究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卫生因素等对居民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规律,探索生命从孕育、成长到衰老的全过程健康规律,致力于引领“全周期主动健康领域技术”向个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华理教务处透露,电子信息材料专业培养在相关材料的合成、结构设计、成型加工及应用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校现已将电子信息材料列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专业之一,大力支持专业的建设发展,形成“行业需求-联合培养-就业反哺”闭环模式,以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与产业链贯通连接,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卡脖子”问题,探索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主打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
新开专业,主打一个什么?教育部明确,深入推进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旨在引导和支持高校开设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新专业。
在此次增设的24个新专业中,既立足服务国家战略需要,设置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技术等专业;又聚焦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深化“四新”建设,设置电子信息材料、智能视觉工程、智能海洋装备等专业;还聚焦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需求,落实体育强国建设部署,设置健康科学与技术、体育康养、足球运动等专业;此外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设置中国古典学等专业。
除了新专业,此次专业调整还支持高校增设数字经济等一批急需紧缺专业点。记者了解到,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立达学院均新设了“数字经济”专业。
其中,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专业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4个方向:面向数字经济的市场机制设计与政策评估、数据驱动的经济预测与决策、数智驱动的平台经济监管与治理、数字经济风险管控与安全计算。采用本硕博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实行7-8年弹性修业年限,其中本科阶段4年,博士研究生阶段4到5年。本科阶段的第四年与博士研究生阶段(直博)接轨,并开始修读博士研究生阶段的课程。
【上海高校专业调优“以需定供”】
在政策层面,去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方案实施一年来,“一省一案”“一校一策”狠抓落实。教育部透露,目前,已有23个省(区、市)、94所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制定了实施方案。
在上海,去年12月,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服务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今年3月中旬,《上海市强化重点领域人才精准供给 动态调整高等学校招生结构规模实施方案》又出台。
上海市教委高教处、科研处相关负责人解读认为,这一《实施方案》突出以需定供,主动对接产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治理等需求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布局,动态调整招生结构与规模,促进供给端主动匹配需求端。
这一包含“18条”的《实施方案》确定未来3年目标,即到2026年,建立健全学科专业结构和招生规模调控联动机制,推动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科专业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占比进一步提高,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发展更加协调,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更加匹配。
【首设专业设置预申报制度】
一个专业的新增、撤销、调整,往往涉及学生的未来。为了增强专业设置前瞻性,此次教育部首次试行了专业设置预申报制度,要求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等,提前谋划增设专业,提前1年进行预申报,推动高校建立健全专业设置定期研究、提前研究工作机制,增强专业设置的前瞻性、精准性。目前,已有760所高校提交了下一年度拟增设专业的预申报材料。
从新设专业到专业集群,上海支持高校依托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分类建设人工智能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网络安全学院、涉外法治学院等专业特色学院。同时,鼓励开设贴近社会与产业需求的微专业、微课程,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多元化、跨学科课程资源,增强复合型知识结构和相关行业从业能力。
为保障学科专业调优,上海进一步完善评价考核激励机制。比如健全差异化生均拨款机制,针对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分类确定学费收费、生均投入,引导高校扩大急需紧缺专业招生规模。为此,上海还设立人才培养结构规模优化调整引导专项,对契合国家战略和上海急需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予以支持,对主动对接落实全市招生结构规模布局、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对接需求紧密、多元筹资办学成效显著的高校和学科专业给予支持。
【劳动观察】瞄准社会发展需求,沪上高校“上新”新专业!学什么,如何培养?解读来了!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迎来新一轮调整。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并发布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劳动报记者了解到,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等高校纷纷新增本科专业,面向2024年考生招生。
工学、教育学、经济学专业点增加数居前三
高校本科专业调整一直被视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晴雨表”,备受学生和家长关注。
总体来看,此次专业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3389个专业点。新增1673个、撤销1670个,数量基本持平。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点增加数量位居前三,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点数量相对减少。从学科门类看,工学所涉专业点数量最多,有1322个,占比39%,这与工学作为第一大学科门类的基本情况相呼应;从区域布局看,涉及中西部高校的专业点有1802个,占比53.17%。总的来说,专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更趋理性。
据了解,学科专业设置优化调整由高校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其中,国控专业和首次在高校设立的新专业需教育部审批,其他专业的增设、撤销或者调整报教育部备案即可。
记者了解到,这一轮本科专业优化调整,涉及沪上部属高校的35个专业、地方高校的12个专业,以及上海海关学院1个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其中新专业包括:上海交通大学的健康科学与技术、华东理工大学的电子信息材料、上海体育大学的足球运动。
“新专业”瞄准高精尖和紧缺人才培养
此次,上海交通大学新增工学类专业“健康科学与技术”,隶属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学校介绍,健康科学与技术专业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引领人类未来健康科技创新的战略型领军人才。专业面向人类健康全生命周期,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与生物信息、基因技术、预防医学、运动转化医学等知识内容的交叉融合,研究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卫生因素等对居民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规律,探索生命从孕育、成长到衰老的全过程健康规律,致力于引领“全周期主动健康领域技术”向个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新专业培养的学生可以从事健康检测设备研发,开展慢病进行智能化监测,实现重大疾病的早期筛查;开展健康模型预测、健康数据管理,服务个性化健康管理和精准医疗;或在公共卫生领域为政策制定、多样化管理发挥专业能力。
华东理工大学此次“上新”的电子信息材料新专业,则瞄准培养 “高精尖缺”人才。据了解,该校充分发挥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一流学科的专业优势与“电子信息材料”专业关联性强的特点,着手申请建设电子信息材料专业,培养以电子信息材料研制和应用为特色,能够在相关材料的合成、结构设计、成型加工及应用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校现已将电子信息材料列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专业之一,大力支持专业的建设发展。”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通过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实施特殊人才特聘的制度;加强专业核心课、工程实践课程的改革;加强工程实践基地建设等举措来助力新专业的发展。
华东理工大学表示,希望能够构建既掌握材料基础知识又通晓电子信息材料及器件的制备、工艺流程、开发以及应用的专业系统知识人才培养的体系。瞄准该类材料领域的专业人才短缺和技术问题瓶颈,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聚焦电子信息材料、封装材料等方向,构筑“1+N”产学研协作培养本硕博贯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路径。
这些新增和国控专业值得关注
除了首次设立的新专业,此次还有其他高校从社会发展需求角度增设了专业。比如,复旦大学增设运动训练,学位授予为教育学;同济大学新增传播学,学位授予为文学;上海交通大学增设化学生物学;上海财经大学增设数字经济;上海理工大学增设生物技术专业;上海海洋大学增设人工智能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华东政法大学增设司法鉴定学;上海电机学院增设机器人工程;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增设应用物理学;上海立达学院增设类数字经济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劳动报记者从上海健康医学院了解到,该校获批新增了新增康复工程本科新专业。另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变化,对国家控制布点专业进行动态调整,护理学、助产学调整为国控专业。
“康复工程是一门康复医学与工程技术的医工交叉学科,是支撑老龄化社会与人民生命健康的新兴交叉学科。对于永久性功能障碍者的康复,康复工程甚至是唯一的手段,康复工程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工程技术与康复医学医工交叉的高级专门人才,设计、研发及应用相关的现代康复器械(康复辅助器具),帮助失能老人、残疾人及伤病人等功能障碍者恢复其独立生活、学习、工作、回归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加剧,目前中国康复工程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学校将扎实做好人才培养调研,系统梳理、配置各项教学条件,不断深化医工交叉新兴学科建设。
“护理学、助产学调整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显示了国家对护理学类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是大健康发展的必然,更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机遇的一个契机。”上海健康医学院表示,学校将抓住这一契机,进一步深化护理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培养具有与人工智能、健康管理等多学科交叉素养的新型护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