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上海高校中国科学院院士+7!领略新科院士风采,致敬教书育人的他们(节选)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李晨琰 姜澎 储舒婷 吴金娇   |摄影:受访者供图   |编辑:   |浏览量:10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2日公布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分别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5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4人。其中,上海高校产生了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院士制度是党和国家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导向,凝聚优秀人才服务国家设立的一项重要制度。本次增选后,我国院士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科分布进一步优化。

据悉,本次两院院士增选名额进一步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和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倾斜;向为国防和国家安全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倾斜;向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并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倾斜。

本次增选工作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进一步强化对候选人的多方位审核,并进一步健全监督体系,切实把好院士队伍“入门关口”,维护院士称号的学术性、荣誉性、纯洁性。

上海高校7位中国科学院新当选院士的科研故事,和小育一起来看↓↓

2023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

(上海高校)

(共7人,分专业学部按姓氏拼音排序)

华东理工大学朱为宏

以化学基础研究推动“变色”产业发展

“从事基础研究,我们永远要对自己的研究不满足、提出新要求。”2023年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朱为宏教授,致力于光敏化学产品工程研究,并取得系列创新成果。

朱为宏用“光之所致,超越所见”总结自己的研究。他解释,“光之所致”指光的非接触快速响应;“超越所见”指的是希望在功能上予以突破。他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迄今已在《科学》《自然》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340余篇,被引用2.4万次,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在他看来,“高端产业化应用与基础研究密不可分。要提升产业化应用,就要从源头——基础研究上去突破,在‘从0到1’这个阶段突破,因为基础研究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

朱为宏坚持,“要先把化学的基础打牢,然后在不断的尝试中,实现光敏化学产品高端化。”朱为宏团队与龙头企业开展紧密合作,推动“变色”产业发展。目前,该团队已实现在包括荧光传感、高端防伪技术、变色眼镜、变色玻璃等光致变色产业链的一系列突破。他致力于发展新型光响应位阻型体系,构建了百余种光敏产品资源库,实现无底快变色、防蓝光变色、涂层膜变色等核心技术突破。

“面向国家应用需求、产品导向,我们探寻功能材料、产品工程中的基础研究难点,通过突破这些瓶颈提升产品材料的性能。”他还积极参与研发绿色节能新型光致变色玻璃,解决长期光热稳定性难题,为节能低碳、绿色发展的变色玻璃建材提供科技支撑。

“化学的英文是Chemistry,拆开来就是Chem is try。可以说,化学属于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它离不开‘尝试’。”这既是朱为宏的科研“秘诀”,也是他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方式。他时常鼓励学生勇敢尝试,在实验中提升自己。朱为宏还常常勉励学生,“科研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许多弯路,唯有在不断尝试中突破。”

原文来源: 上海教育  |  发表时间:2023-11-23  | 作者:李晨琰 姜澎 储舒婷 吴金娇
原文链接: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