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您,老师】站稳讲台 育人亦育魂

化学学院沙风副教授的教书育人故事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清墨   |摄影:受访者供图   |编辑:   |浏览量:10

受访者供图

他以初心为炬、以匠心为魂,努力提高授课水平,奋力耕耘在三尺讲台,主讲的“有机化学”“天然产物化学”等多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他将书本中的知识同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基于“认知逻辑、故事案例”为基础的授课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付出终有回报,2018年,他参加第三届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并以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为华理争得了荣誉,同年,他获“上海市教学能手”荣誉称号。

他把思政育人融入专业培养当中,如盐溶于汤,润物无声地传承知识、滋养心灵,近日,他又代表学校参加第三届上海市和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并荣获课程思政副高组上海赛区特等奖,国赛二等奖。

一颗丹心,三寸粉笔,走近化学学院沙风老师,领略师者风采。


始于求是  心向讲台

“我特别喜欢和学生相处,喜欢他们有趣的灵魂,也喜欢将我的所学、所识和所感跟学生一起分享。”沙风说。

2010年从浙江大学博士毕业后,沙风放弃了国外顶尖课题组和知名企业抛来的橄榄枝,选择成为了一名华理“青椒”。

初来华理,沙风一边在博士后工作站工作,一边带本科生的实验课程,每周带6个班的实验课,一周要往返徐汇、奉贤两校区四、五次。

“每当我走上三尺讲台,看着同学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课上好,把学生教好,既然选择这份职业,就有义务把心中的道理、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让他们学会找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沙风说。

决心有了,但化学学科特殊的性质致使有些学生对其带有先天的“偏见”,针对这一学情,他思考着:如何才能将课堂变得有趣,让学生的偏见得以消除呢?

一切从备课开始:沙风认为,上好一堂课,老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所以,要做到讲课时自信自如、游刃有余,需要付出10倍甚至20倍的时间来准备。每一页课件、每一个知识点和案例,都是他通过广泛查找资料、精心编排的,有时,碰到一些难点,一天下来PPT可能只做了几页。

其次是设计教案:沙风会预先设计和精心编排课件,量身打造适合同学们理解和接受的逻辑思路,同时十分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授课中以启发引导为主。在课程设计中,他将教材中原有知识点顺序进行调整,简单内容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自学、课后复习完成,重点内容则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小案例穿插在知识体系之中,将书本中的知识同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结合起来,着力探索并形成了基于“认知逻辑、故事案例”为基础的授课模式。

除了引导启发,沙风还力求让授课风格更生动有趣。看到同学们坐在远离讲台的位置,他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来不是针锋相对的,而是‘搭伙过日子’,彼此依赖。如果没有教与学的互动,就失去了灵魂。如果像抗生素跟细菌那样,走到哪里,哪里没人,大家都躲着老师,那也太无趣了。”风趣的话语,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随着课程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学生被他的授课所吸引,也越来越愿意跟他交流。沙风注意到,同学们普遍比较关注所学专业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他就利用课余时间、微信群或者邮件的形式跟学生交流、解答困惑,探讨专业发展方向,在当下应当学习哪些知识、读哪些书、关注哪些领域。

以心换心,沙风的课越来越受学生的喜爱,他的课也被同学们调侃“物超所值”,是“最难选中的课程”之一。


盐溶于汤  育人润心

“我们要选取让学生熟悉的、印象深刻的教学案例,这样才能吸引学生,让精神的‘盐’慢慢地溶解到各类专业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被学生吸收。”沙风说。

此次荣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他通过“深挖知识点与思政元素关联点、重构教学逻辑线、架构知识-思政对称面、建设多元互动/评价一体化”四个建设步骤,系统性地研制和实践了一系列教学设计,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润物无声地让学生对课程思想及思政元素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内容深奥的专业课,如何教出“思政味”?沙风的秘诀是,将无形的育人素材化为有形的课程思政案例。

“青青蒿草,拳拳报国,初衷不灭,医治万民。屠呦呦冒着生命危险带头试药,先让自己感染上恶性疟疾,最终证明了青蒿素有很好的疗效。”“有机化学”课上,沙风用屠呦呦和她获得诺贝尔奖的案例,使学生们深入了解青蒿素的成药历史,感受化学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对应关系,感受中国顶尖科学家的精神与风骨。

而在课程结尾,他又抛出问题留给学生思考:在我国的文献古籍中,可能还有第二个“青蒿素”等待着被发现,我们如何善用它们为人类造福?

学生课后的线上讨论结果和翻转课堂表现是对该问题的最好诠释。

这样鲜活的案例教学,在沙风的课堂频现。

为了发挥更大的育人效果,沙风及其团队开始着手打造课程思政案例库。课程思政建设非常考验教师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沙风查阅了大量资料,积极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融入专业培养当中,将案例系统化。2019年,沙风及其团队所设计、拍摄的14个节段的视频案例,总时长超过200分钟的“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案例上线服务,部分案例入选“学习强国”APP和“人民网公开课”,得到师生好评和全国各界同行的肯定。


臻于至善  不负韶华

“教学水平的提升没有止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一直以此警醒和鞭策自己。在立德树人的路上,我要一直坚定地走下去。”沙风说。

沙风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源于高中时期。

高二时,他的班主任是一名化学老师,在其影响下,沙风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于2001年被保送到浙江大学化学系学习。此后,他逐渐着迷于化学这门学科,“它理性而又奇妙,会发生许多绚烂多彩的变化”。从本科到博士,身边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很大。尤其是2005年,沙风跟随中科院院士、著名有机化学家黄宪先生求学,黄老师淡泊谦逊、求真求实的人格品质及对科学研究求是创新、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都对他的为人、为师、为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入职华理后,在这片高度重视青年教师成长和培育的沃土,得益于黑恩成、张文清等多位教学名师的提点和帮助,沙风不断和自己“较劲”,教学水平快速提升,多次获得教育部、上海市、学校教学奖励。

如今,他带着这份师者传承,继续耕耘,播撒知识。

“沙老师授课风格非常生动,在讲课时循循善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让我们体会到了有机化学的魅力。”回想起大二时上过的“有机化学”课,化工学院大三学生栾晓洋记忆犹新。

除了课堂“修炼”,沙风还积极寻求各类学习平台,拓宽视野。2019年,沙风被学校派往法国雷恩交流学习。学习期间,他了解到法国与中国在课堂教学思维和举措上的不同,比如在法国的课堂上,一堂课老师讲一半,学生讲一半,老师特别注重让学生阐释思路和表达想法,课堂氛围活跃,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组织论点和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这些都为沙风日后教育教学积攒了宝贵经验。在法期间,沙风还和另一名中方教师应邀为法方上了一堂特别的“有机化学”课,得到了法方老师和学生的充分肯定。

除了自己的教学常教常新,沙风还善于反思总结,将个人优秀的教学方法进行分享。2020年,沙风的“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被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选录为优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沙风应邀作了视频经验分享;此外,他还受邀在新时代高校化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等全国各类学术/教学研讨会上作特邀报告10余次。

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从教十余载,沙风始终胸怀一颗匠心,坚持立德树人初心,坚守三尺讲台,以学生为本,努力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编织学生的锦绣前程,实践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师者,如是也。

发布时间:2023-09-21
(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