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韩宇辰在上海市华山医院成功捐赠了造血干细胞,拯救了一名年仅6岁的地中海贫血患儿,成为上海市第576例、全国第1492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人民日报客户端、光明日报客户端、上观新闻、文汇APP、青年报、新民晚报客户端、东方网、上海科技报、第一教育、话匣子、新民周刊等10余家媒体对相关情况进行了原发报道,本篇选取部分报道予以转载。
【人民日报客户端】这名研究生实现捐“髓”心愿,为6岁患儿点亮生命之光
“这是‘漫长’的5小时,希望这袋干细胞能帮助真正经历漫长等待的患者恢复健康,远离病痛。”
3月31日,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韩宇辰在上海华山医院成功捐赠造血干细胞,拯救一名年仅6岁的地中海贫血患儿,成为上海市第576例、全国第1492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022年11月的一天,一通陌生的电话让正在校园学习的韩宇辰多了一段不平凡的经历。这是来自中华骨髓库上海分库的电话,自2019年11月14日他申请加入中华骨髓库登记成为志愿者后,终于能够实现捐赠救人的愿望了!今年3月27日,韩宇辰开始做捐献前的住院准备。他说:“能够有这样一段经历,最终完成捐献、救助患者,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幸福,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救助一个人的。”
2019年,韩宇辰在读大学本科时看到校红十字会的宣传,便拉着室友一起报名当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刚入库时,他没有将此事告诉家人,“成功匹配的概率太低了,也不想让家人徒增担忧。”3年后,在大学本科最后一个寒假里,他接到天津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他匹配成功,询问是否还有意愿继续捐献。没有任何迟疑,他立即回复“愿意”,随后告知了家人,“我的母亲听我说完立刻表示支持,父亲开始有些担心,最终还是被说服了。”然而,初配成功后没了进一步的消息,让他有点失落。
直到这次接到电话,韩宇辰毫不犹豫地作出捐献决定。“完成抽血、化验、体检等所有流程,来到正式捐献这一步,一开始还是有些紧张的,不知道注射动员剂会让身体产生什么样的反应。但来到医院的第一晚,心情就变得很平静了。想到自己即将实现成功捐献、帮助他人的心愿,内心充满期待。”韩宇辰说,“在整个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每一位参与这项公益事业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温暖与热忱。希望和自己配型成功的患者早日康复,拥抱新的生活。”
【光明日报客户端】将“帮助他人”列入必做清单!华理学子为6岁患儿点亮生命之光
“这是‘漫长’的5小时,希望这袋干细胞能帮助真正经历漫长等待的患者恢复健康,远离病痛。”3月31日,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韩宇辰在上海市华山医院成功捐赠了造血干细胞,拯救了一名年仅6岁的地中海贫血患儿,成为上海市第576例、全国第1492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上午9时,在华山医院的血液科病床上,韩宇辰正在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手臂上扎着输液管,平躺在病床上,暗红的静脉血液通过输液管进入到右侧的血细胞分离机,与190ml造血干细胞悬液一起献出的,还有韩宇辰阳光般灿烂的笑容。
“能够有这样的一段经历,最终完成捐献、救助患者,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幸福,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救助一个人的。”韩宇辰说道。
韩宇辰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庭,当教师的妈妈生活中待人和善,乐于帮助他人,正是这样的家庭氛围,让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特质自小根植在韩宇辰心中。于是,帮助他人就列入了他“大学必做”清单之中。
201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韩宇辰看到了学校红十字会的宣传,便做了一回“带头大哥”,拉着他的室友们一起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入库的方式很简单,只需要抽一小管血就可以给患者带来一点希望,何乐而不为呢?”在韩宇辰看来, 加入中华骨髓库是一件很平常但非常有意义的事。
2022年11月,来自中华骨髓库上海分库的电话让韩宇辰振奋——终于能够实现他捐赠救人的愿望了!今年3月27日,韩宇辰开始正式做捐献前的住院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从入库到最终捐献,3年多的时间里,韩宇辰留下的联系方式始终没有变,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每次随访都能很快联系到他。“只要我留下了联系方式,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找到我。”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他对一份承诺的坚守。
“从入库直到最终同意捐献,我认为这都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在我自己作出决定后,告知父母、同学,他们都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韩宇辰也希望自己能在科研之余,参加更多的志愿服务,在捐献完成的半年后参加献血,在自己力所能及之事上帮助他人。
【上观新闻】上海生物工程专业研究生捐出干细胞,拯救6岁地中海贫血患儿,让爱相“髓”!
初中和高中时小韩曾出现过一段时间的身体问题,这段经历让他对病痛患者有强烈的同理心。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救助一个人的。这是‘漫长’的5小时,希望这袋干细胞能帮助真正经历漫长等待的患者恢复健康,远离病痛。”日前,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2022级硕士研究生韩宇辰,在上海市华山医院成功捐赠造血干细胞,拯救了一名年仅6岁的地中海贫血患儿。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完成采集、让爱相“髓”,他成了上海市第576例、全国第1492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当天上午9时,在华山医院血液科病床上,韩宇辰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手臂上扎着输液管,平躺在病床上,暗红的静脉血液通过输液管进入右侧的血细胞分离机。此时,与19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一起献出的,还有韩宇辰阳光般灿烂的笑容。
去年秋天,作为一名研究生新生,韩宇辰来沪就学,专心投入生工实验,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宿舍、食堂、实验室。韩宇辰出生在一个普通工薪阶层家庭,当教师的妈妈生活中待人和善,乐于助人,也让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特质自小根植在儿子心中。于是,帮助他人就列入了他“大学必做”清单之中。11月时,他接到中华骨髓库上海分库电话通知,这意味着自2019年11月14日他申请加入中华骨髓库登记成为一名志愿者后,终于能实现他捐赠救人的愿望。
4年前,其实是一次偶然的机会,韩宇辰看到了天津科技大学红十字会宣传,便做了一回“带头大哥”,拉着他的室友们一起成为中华骨髓库志愿者。“入库的方式很简单,只需要抽一小管血就可以给患者带来一点希望,何乐而不为呢?” 刚入库时,韩宇辰并没有将此事告诉自己的家人,“成功匹配的概率太低了,也不想给家人徒增担忧”。
到2022年初,正值大学本科时期的最后一个寒假,一通电话打破了假期的宁静。天津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告知他匹配成功了,询问是否还有意愿继续捐献。没有任何迟疑,他立即回复了“愿意”。初配成功后,他才告知家人,“我的母亲听我说完就立刻表示了支持,父亲一开始还表露出了担心,但最终还是被说服了”。
今年3月27日,韩宇辰开始正式做捐献前的住院准备。在床位紧张的情况下,医院依旧尽力安排了一个单人病房给他,保证好好休息。接下来,抽血、化验、体检,他积极配合各项检查,只为顺利完成最终的捐献。“其实一开始还是有些紧张的,不知道注射动员剂会让身体产生什么样的反应。但来到医院的第一晚,心情就变得很平静了。”
尤其是有一位刚捐献的志愿者姐姐在邻近病房,她安慰小韩不用紧张,讲述了她自己注射动员剂之后的感受。在小韩捐献的前一天,已经出院的她还发来微信鼓励。正式捐献时,红十字会的两位老师也一直在采集室全程陪护和打气,“老师们会和我聊一聊其他捐献者的情况,告诉我他们当时的感受”。
“整个过程中,我始终能够感受到,每一位参与或者从事着这项公益事业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身上的温暖与热忱。” 经过了解得知,初中和高中时小韩曾出现过一段时间的身体问题,这段经历让他对病痛患者有强烈的同理心。“这样的捐献,对于被捐献者来说,他们要承担的东西比我们更多。”韩宇辰说道。
今后学习和生活中,韩宇辰也希望自己能在科研之余,参加更多志愿服务,包括在捐献完成的半年后再参加献血,在自己力所能及之事上帮助他人。他呼吁朋辈学友, “加入中华骨髓库,用一点点血样给无数的血液病患者带来多一点希望,我们只是付出了一点点,最终却能挽救一个生命,能完成这样的事真的很幸福。”
【文汇APP】华理学子捐赠造血干细胞,为6岁患儿点亮生命之光
“这是‘漫长’的5小时,希望这袋干细胞能帮助真正经历漫长等待的患者恢复健康,远离病痛。”3月31日上午,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韩宇辰在上海市华山医院成功捐赠了造血干细胞,拯救了一名年仅6岁的地中海贫血患儿,成为上海市第576例、全国第1492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从2019年11月14日申请加入中华骨髓库登记成为一名志愿者,再到2022年秋天接到中华骨髓库上海分库的电话,成为志愿者的韩宇辰很激动:“终于能够实现捐赠救人的愿望了!能够有这样的一段经历,最终完成捐献、救助患者,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幸福,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救助一个人的。”
韩宇辰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庭。他的母亲是一名教师,“妈妈生活中待人和善,乐于帮助他人。”正是这样的家庭氛围,让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想法自小根植在他心中。帮助他人早在入学之初就被列入了他“大学必做”清单之中。
201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韩宇辰看到了学校红十字会的宣传,便做了一回带头人,拉着他的室友们一起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入库的方式很简单,只需要抽一小管血就可以给患者带来一点希望,何乐而不为呢?”在韩宇辰看来, 加入中华骨髓库是一件很平常但非常有意义的事。
刚入库时,韩宇辰并没有将此事告诉自己的家人,“成功匹配的概率太低了,也不想给家人们徒增担忧”。3年后,2022年初,正值大学本科时期的最后一个寒假,一通电话打破了假期的宁静。天津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告知他匹配成功了,询问是否还有意愿继续捐献。没有任何迟疑,他立即回复了“愿意”。初配成功后,他告知家人,“我的母亲听我说完就立刻表示了支持,父亲一开始还表露出了担心,但最终还是被说服了”。
然而,初配成功后没有了进一步的消息,这让他有点失落。但2022年秋天,他再次接到骨髓库工作人员的电话,他毫不犹豫地作了捐献的决定,此时他的心情已经没有过多的激动,反而多了一份坚定和责任。接下来,抽血、化验、体检,他积极配合各项检查,只为能够顺利完成最终的捐献。
“完成了所有的流程,来到正式捐献这一步,其实一开始还是有些紧张的,不知道注射动员剂会让身体产生什么样的反应。但来到医院的第一晚,心情就变得很平静了。”一想到自己即将实现成功捐献、帮助他人的心愿,韩宇辰的内心充满期待。
“一位刚捐献的志愿者姐姐在邻近病房,她安慰我不用紧张,给我讲述了自己注射动员剂之后的感受。在我捐献的前一天,已经出院的她还发来微信鼓励我。”在正式捐献时,红十字会的两位老师也一直在采集室全程陪护,鼓励韩宇辰,“老师们会和我聊一聊其他捐献者的情况,告诉我他们当时的感受”。有了家人、朋友、陌生人的支持和鼓励,韩宇辰的内心是满满的感动和坚定。“在整个过程中,我始终能够感受到,每一位参与到或者从事着这项公益事业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身上的温暖与热忱。”
从入库到最终捐献,3年多的时间里,韩宇辰留下的联系方式始终没有变,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每次随访都能很快联系到他。“只要我留下了联系方式,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找到我。”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他对一份承诺的坚守。
据悉,初中和高中时,韩宇辰曾出现过一段时间的身体不适,这段经历让他对病痛患者有强烈的同理心,他也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他认为,“这样的捐献,对于被捐献者来说,他们要承担的东西比我们更多”。对于和自己配型成功的患者,韩宇辰也希望对方能“早日康复,拥抱新的生活”。
【青年报】3年爱心相“髓” 点亮生命之光
“这是‘漫长’的5小时,希望这袋干细胞能帮助真正经历漫长等待的患者恢复健康,远离病痛。”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韩宇辰在上海市华山医院成功捐赠了造血干细胞,拯救了一名年仅6岁的地中海贫血患儿,他成为上海市第576例、全国第1492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将“帮助他人”列入大学必做清单的他,为患儿点亮生命之光,从此爱心相“髓”。
帮助他人是他“大学必做”清单
3月31日上午9时,在华山医院的血液科病床上,韩宇辰正在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手臂上扎着输液管,平躺在病床上,暗红的静脉血液通过输液管进入到右侧的血细胞分离机,与190ml造血干细胞悬液一起献出的,还有韩宇辰阳光般灿烂的笑容。
2022年秋天,作为一名研究生新生,韩宇辰满怀着希望和期待来到了上海,来到了华东理工大学,开启了一段崭新的旅程。专心投入实验的他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宿舍、食堂、实验室,生活似乎平淡又普通。
2022年11月,一通陌生的电话让韩宇辰平静的生活多了一段不平凡的经历,这是来自中华骨髓库上海分库的电话,自2019年11月14日他申请加入中华骨髓库登记成为一名志愿者后,终于能够实现他捐赠救人的愿望了!今年3月27日,韩宇辰开始正式做捐献前的住院准备。
“能够有这样的一段经历,最终完成捐献、救助患者,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幸福,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救助另一个人的。”韩宇辰说道。
韩宇辰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庭,当教师的妈妈生活中待人和善,乐于帮助他人,正是这样的家庭氛围,让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特质自小根植在韩宇辰心中。于是,帮助他人就列入了他“大学必做”清单之中。
201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韩宇辰看到了学校红十字会的宣传,便做了一回“带头大哥”,拉着他的室友们一起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入库的方式很简单,只需要抽一小管血就可以给患者带来一点希望,何乐而不为呢?”在韩宇辰看来, 加入中华骨髓库是一件很平常但非常有意义的事。
呼吁同学们常怀助人之心
刚入库时,韩宇辰并没有将此事告诉自己的家人,“成功匹配的概率太低了,也不想给家人们徒增担忧”。3年后,2022年初,正值大学本科时期的最后一个寒假,一通电话打破了假期的宁静。天津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告知他匹配成功了,询问是否还有意愿继续捐献。没有任何迟疑,他立即回复了“愿意”,初配成功后,他告知家人,“我的母亲听我说完就立刻表示了支持,父亲一开始还表露出了担心,但最终还是被说服了”。
初配成功后又没有了进一步的消息,这让他有点失落,但2022年秋天,他再次接到骨髓库工作人员的电话,他毫不犹豫地作了捐献的决定,此时他的心情已经没有过多的激动,反而多了一份坚定和责任。接下来,抽血、化验、体检,他积极配合各项检查,只为能够顺利完成最终的捐献。
“完成了所有的流程,来到正式捐献这一步,其实一开始还是有些紧张的,不知道注射动员剂会让身体产生什么样的反应。但来到医院的第一晚,心情就变得很平静了。”一想到自己即将实现成功捐献、帮助他人的心愿,韩宇辰的内心充满期待。
“一位刚捐献的志愿者姐姐在邻近病房,她安慰我不用紧张,给我讲述了自己注射动员剂之后的感受,在我捐献的前一天,已经出院的她还发来微信鼓励我。”在正式捐献时,红十字会的两位老师也一直在采集室全程陪护,鼓励韩宇辰。“老师们会和我聊一聊其他捐献者的情况,告诉我他们当时的感受”。有了家人、朋友、陌生人的支持和鼓励,韩宇辰的内心是满满的感动和坚定。“在整个过程中,我始终能够感受到,每一位参与到或者从事着这项公益事业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身上的温暖与热忱。”
从入库到最终捐献,3年多的时间里,韩宇辰留下的联系方式始终没有变,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每次随访都能很快联系到他。“只要我留下了联系方式,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找到我。”简单的一句话,道出对承诺的坚守。
“从入库直到最终同意捐献,我认为这都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在我自己作出决定后,告知父母、同学,他们都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韩宇辰也希望自己能在科研之余,参加更多的志愿服务,在捐献完成半年后参加献血,在自己力所能及之事上帮助他人。
韩宇辰也呼吁其他同学常怀助人之心,在保证自身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多做一些有益于他人、社会的事。“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很难,做一件对别人有意义的事更难,加入中华骨髓库,用一点点血样给无数的血液病患者带来多一点希望,我们只是付出了一点点,最终却能挽救一个生命,能完成这样的事真的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