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咱的身边人】偕行44载 浓浓“华”理情!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姚雪   |摄影:     |编辑:   |浏览量:551

  

讲述人简介:

宋恭华,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制药工程专业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理事兼制药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长期从事制药工程专业教学以及药物绿色制备工程与新农药创制研究。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点科研项目。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


从1978年到2022年,宋恭华老师在华理已经整整学习、工作了44年,从风华正茂到耳顺之年,悠悠四十载,诉不尽浓浓华理情。他说,在华理学到了很多,也做了许多,尽己所能地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带着沉甸甸的责任感,把书读好

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宋恭华从家乡浙江安吉考到华东化工学院,就读基本有机化工专业。当时学校周边很荒凉,全是农田,学校里的路基本是“弹格路”。与艰苦的校园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学们对学习的热情。

宋恭华说,他们那一代人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读大学机会,大家都带着沉甸甸的责任感,努力读书,报效祖国。当时,一个班有30个人,年龄最大的“老大哥”出生于1948年,和他们相差十几岁,虽然当时学习条件不太好,但是班级氛围却积极阳光,大家都拼命想把书读好。

宋恭华入学照片

那时候,学校图书馆空间有限,每天都需要抢位置。宋恭华清楚记得,做毕业论文的那段时间,每天晚上都在实验室忙到十一二点,有时候还会通宵。老师们也对学生们倾注了很大的期望,投入了非常多的热情,专业老师和学生都很熟,课后经常给他们答疑、与他们交流。

1982年大学毕业后,宋恭华被分配到浙江嘉善化肥厂工作。作为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进入化肥厂工作的大学生,第一天上班,他就像个“大熊猫”一样被厂里的工人围观了。事实上,嘉善化肥厂里人才济济、“藏龙卧虎”——既有当技术副厂长的华理校友,也有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的设备科动力科科长、浙江大学毕业的仪表组组长、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的中心分析室主任。

在企业工作的那段时间,宋恭华学到了很多。后来,他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知识还是不够丰富,想进一步学习深造,于是又报考了化学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毕业一年后又回到华理,师从苏元复先生读研。

宋恭华在工作

苏先生是我国溶剂萃取领域的权威专家,后来担任了第二批世界银行贷款中方专家组组长。宋恭华读研的时候,苏先生已经70多岁了,依然腰板笔挺、风度翩翩。令他印象最深的,是苏先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宋恭华说,他刚开始做论文的时候,有一次苏先生来实验室,拿起一个洗好的三角烧瓶,倒过来一看里面有水滴挂壁,就批评了他。苏先生的认真态度和谆谆教诲,让他对科研工作的严谨、踏实有了直接的感受。


从学生转为教师,见证学校事业发展

1986年,宋恭华硕士毕业,到研究生处新成立的学生管理部门工作,同时继续在苏先生的组里读博士。他在研究生处主要负责学生社团的联系和指导,通过研究生会组织学生活动,通过班长联席会了解并帮助研究生们解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问题。那时研究生的数量很少,一届才招收100多名研究生。

1991年,宋恭华博士毕业,离开研究生处,到联反所从事科研工作,在袁渭康先生的指导下,与胡鸣、钮超老师一起做“八五”攻关项目:三聚甲醛的合成。当时条件很艰苦,宋恭华和老师们在实验十二楼6楼做实验的时候,每一次出料,浓烈的甲醛味道都会把他们呛得涕泪俱下。即便是这样,大家对科研依然很投入。

宋恭华介绍说,那时候联反所与中石化等企业的联系特别紧密,中石化每一次的“十条龙”攻关,华理都承担很大分量的工作,老一辈的化工人,如陈敏恒、袁渭康、戴干策、朱中南、于遵宏、朱炳辰、张成芳、房鼎业等先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强,为中国的石油化工和大化工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5年,宋恭华到药物化工所担任副所长,主要从事新农药创制和农药产业化、工程化研究,2000年担任了药物化工所的所长,同时担任化学与制药学院分管科研的副院长。

2004年,宋恭华担任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他说,在研究生院工作期间,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家的心很齐,每个人都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研究生院与各学院之间的交流非常顺畅。与其他高校研究生院之间的交流也很多,相互学习和借鉴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的经验,对于改进学校的研究生工作有很大帮助。

宋恭华参加全国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会议

这个时候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已经开始从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职业化教育的方向转型,国家开始重视服务经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研究生院成立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心,与相关学院共同努力,先后新增了公共管理硕士(MP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专业学位授予权和多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学校在重视学术型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同时,加大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力度。在各学院的共同努力下,短短2年多的时间,仅工程硕士的招生数量就翻了倍,为企业培养了很多专业人才。

工程硕士班开学典礼

2009年,宋恭华离开研究生院到校部担任校长助理,协助校长分管网络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此期间,除了积极稳妥地发展学历教育外,也尝试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推动对企业开展非学历培训等项目。

致力于学院建设 打造学科品牌

2015年,宋恭华回到药学院担任院长。药学院作为一个成立不久的学院,具有鲜明的特点,优秀人才浓度非常高,特别是从海外归国的老师较多,学科背景和专业背景都非常强。

宋恭华介绍说,如何发挥药学院的特色、优势,实现学院的快速发展,是当时学院领导班子思考最多的问题。从“十三五”建设到“十四五”规划,学院多次召开学科发展研讨会,分析学院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厘清学科规划思路,确定和完善各学科发展的层次,明确重点研究方向和特色研究领域,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学科定位不保守、不冒进。

瞄准生物医药行业的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药学院以国内一流学科为参照,希望依托重点科研基地,拓展交叉学科竞争优势,培育新兴学科方向,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协同发展的学科布局。

宋恭华参与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

经过反复的调研、分析、研讨,药学院确立了以传统药学领域的药物化学,以及华理药学院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兴领域——药物设计与药物信息学、药物化学生物学这3个学科方向为特色,药理学为重点支撑,药物分析、药物制剂等作为次一级支撑的药学学科发展思路。

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药学院在新药创制、绿色农药、绿色制药等领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作为学科主体所在学院,“药理学和毒理学”和“农业科学”两个学科先后入围ESI前1%学科,学科排名持续上升。

在专业建设方面,药学院同样是依托优势,突出特色。2012年,华理在全国200多家建有制药工程专业的高校里,第一个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极大地促进了制药工程专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自2018年开始,宋恭华担任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制药工程专业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更多地关注了国内外制药工程专业办学情况,因而对制药工程专业建设也更多了一些思考。

宋恭华参与教指委会议

宋恭华说,目前,制药工程专业办学面临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上下游高端研发人才短缺、传统培养模式不适应产业发展等多重挑战。于华理制药工程专业教学而言,既要传承理工结合,“厚基础、强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构建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在学校大力支持和学院共同努力下,2019年,“制药工程”与“药学”专业双双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行列,新设立的生物医药工科实验班也于2020年迎来了首批新生,2021年,华理“现代生物医药产业联合学院”入选上海市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并成功入选教育部、工信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感承师恩,育人自有章法

在华理读书的两个阶段,宋恭华都深深感受到老一辈师长对学生的殷切关爱、对科研的严谨态度,他们对教书育人的热忱初心一直对他影响深远。

毕业20年返校合影

因材施教,以平等态度去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引导学生,是宋恭华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经验。比起说教,他更喜欢倾听学生的想法,启发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去面对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

宋恭华课题组里的氛围很和谐,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学生们毕业后,依然与老师、同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前不久,一名学生的公司要上市,打电话请宋恭华去外地敲钟,由于要上课,他未能成行,但作为一名老师,看到学生事业成功,他由衷地为学生感到高兴。其实这名学生当初在校时,特长不是在科学研究方面,而是综合能力比较强。宋恭华当时曾和他开玩笑说:“你的未来也许不在科研领域,但你到了社会上应该能发展得很好。”

“所以我觉得,因材施教和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非常重要。”宋恭华说。

从留校至今,宋恭华基本上处于业务与行政两手抓的状态,无论是管理工作、科研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是竭尽所能、全心投入。现在从管理岗位上退了下来,他希望能够更加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科研工作,为学校、学院的发展继续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发布时间:2023-02-22
(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