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app】三位华东理工大学的市政协委员这样提案:深化“基础研究特区”建设才能加快推动上海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张炯强   |摄影:   |编辑:   |浏览量:108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李春忠等三位市政协委员发布提案:深化“基础研究特区”建设。

提案说,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也是突破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根源所在。上海在全国率先设立“基础研究特区”,无疑是一项针对性的创新举措,但是在目前试点阶段只面向了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部分重点领域和重点团队。建议进一步优化上海市“基础研究特区”建设整体布局,持续壮大基础研究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强完善“基础研究特区”制度建设。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科学探索加速演进,学科交叉融合更加紧密,一些基本科学问题孕育重大突破。2021年7月,上海市发布《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打造以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为核心,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新材料、新兴数字产业为重点的“9+X”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体系。这些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我们能否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工程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交叉学科上取得重大基础研究突破、产生变革性技术。

“基础研究特区”的提出无疑是一项针对性的创新举措,但在目前试点阶段只面向了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部分重点领域和重点团队,显然无法全面支撑“十四五”规划的“9+X”产业体系,也没有充分利用上海市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和环境优势。以与“9+X”产业体系均密切相关的化工学科为例,华东理工大学具有全国仅有的2个化工A+学科之一、其相关的化学、材料学科也入选了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但却并没有纳入“基础研究特区”试点。因此,为推动上海全力做强创新引擎、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9+X”产业体系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基础研究特区”建设亟待深化。

一方面,应该强化基础研究系统部署,充分整合优势资源,将各具特色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企业等不同创新主体纳入“基础研究特区”建设的范畴;另一方面,应该结合基础研究长期性、复杂性、不可预见性等特点,不断完善“基础研究特区”的制度建设。目前全国“基础研究特区”建设尚缺乏正确的引领,上海作为全国的领头羊,应深入“基础研究特区”建设,大力推进原创性基础研究,当好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

提案建议:多措并举,持续壮大基础研究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议加大力度支持各创新主体单位引育高水平人才,建立面向未来的领军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对于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相关的高校及研究院所,给予更大的政策支持,加大力度实施强基激励计划,建设一批强基人才培养高地,加强基础研究后备人才队伍建设。

原文来源: 新民晚报  |  发表时间:2023-01-13  | 作者:张炯强
原文链接: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