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118化学元素》:化学元素背后的中国故事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杨宝宝   |摄影:受访者供图   |编辑:   |浏览量:10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表了元素周期表。截至2021年,人类总共发现了118种化学元素,它们有条不紊地“坐落”于元素周期表中。这些元素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性和故事?华东理工大学70周年校庆科普新书《118化学元素》试图用生动的方式,带领青少年“用元素重新认识万物”。

9月20日,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118化学元素》在全新揭牌的社区文化空间“凌云·品书院”首发。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作者戴升带来“化学元素与中国——从青铜器到航天器”科普讲座,由凌云街道牵头搭建的“域见·理”红色阅读空间也揭开面纱。

凌云理工少科院成果展在凌云·品书院展出

科普读物是科普工作的载体,也是科普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之一。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张辉介绍,科普新书《118化学元素》从内容到插画均为本土原创,既是为庆祝华理70周年校庆,也是华理社在原创科普出版领域积极探索的成果。

《118化学元素》

“科普创作看似简单,其实,它不仅需要作者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要灵活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张辉说,目前国内图书出版市场上,仍是引进版科普图书占大头,但中国出版人仍孜孜不倦追求做出原创科普图书,“因为只有原创科普图书,才更加符合中国国情,懂得中国读者,激发青少年的科学梦想。同时,也只有原创科普图书,才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中国科学文化的魅力。”

《118化学元素》就是这样一本“中国制造”。作者戴升是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留美归来的爱国科研工作者。另一位作者张馨予是他的学生,在参与撰写该书时还是大二学生,更贴近青少年的思维表达。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初高中的教科书,筛选了与中国学生学情相匹配的知识点。

“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化学元素的身影:从人类呼吸的氧,到建筑房屋中的铁,再到电子产品中的硅等等。它们不仅仅局限于枯燥的‘必考点’。” 戴升说,编写《118化学元素》的初衷,是希望激发青少年在生活中对化学元素的联想,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

作者戴升是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书中特别加入了 “元素与中国”的特色板块,着重介绍了化学元素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及中国制造方面的关联,是一大亮点。

比如,现代的铬化处理技术直到1937年才由美国人发明并获得专利,而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已经能够成熟地运用铬盐氧化保护技术。秦始皇陵出土的青铜剑表面,就覆有含铬氧化物的保护层。

比如,书里提到了元素在当代中国的前沿应用,介绍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亮相的氢能大巴汽车。

比如,书里提到了中国科学家的爱国情怀,讲述了同样是留学归国的科学家侯德榜,在当时西方国家垄断制碱技术的背景下,创立了“联合制碱法”,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垄断。更难能可贵的是,侯德榜毫无保留地将这项工艺与技术公之于众,让全世界共享。

“科学需要接地气。大学教授、前沿科研工作者编写科普读物是必要的,这可能也是未来科普的趋势。” 戴升认为,高校教授有着义不容辞的科普责任,应该把象牙塔里的知识传递给社会,传递给我们的青少年,告诉大家“科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

原文来源: 澎湃新闻  |  发表时间:2022-09-21  | 作者:杨宝宝
原文链接: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