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85后博导与00后本科生合作,告诉你化学元素背后的中国故事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施晨露   |摄影:施晨露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浏览量:10

新书《118化学元素》的黄色封面一角,印着两位作者的名字:戴升、张馨予。前者是“85后”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后者是2002年出生的华东理工大学2020级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这对年轻的师生组合,联手奉献了一本面向中学生的化学科普书。

9月20日下午,《118化学元素》在“凌云·品书院”首发。作为这一全新社区文化空间的首场活动,戴升带来“化学元素与中国——从青铜器到航天器”科普讲座,由凌云街道牵头搭建的“域见·理”红色阅读空间也揭开面纱。

《118化学元素》新书首发

“凌云·品书院”距离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不到1公里,以科普为特色,串联起“校”“企”“社”三方力量。“校”是指华东理工大学及华理校区的诸多学术机构;“企”是“凌云·品书院”所在的品域·凌云里,这里主打社区式概念办公,入驻了“大师之旅”文化交流品牌、凌云里·樊登社区书店等,还有诸多科技企业;“社”是指已经在这片前身为农业机电产品储存仓库的新型园区落地的凌云里·党群服务站、凌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汇书院、凌云理工少年科学院、凌云志愿者共同体等社区项目。

凌云里·樊登社区书店 施晨露 摄

校”“企”“社”联手,共同搭建线下科学科普实践平台,既为高校师生提供科技成果的平台及展示空间,也为社区居民、青少年提供不同圈层融合的科技创新知识点,成为链接社区的一个新型生态空间。

凌云理工少科院成果展在凌云·品书院展出 施晨露 摄

“‘党建引领、科技特色、资源融合、群众喜爱’是我们的目标。凌云·品书院目前确定的运营内容包括一年一次科普集会——凌云·科技节以及一季一次科普交流。”品域中国高级副总裁詹骏介绍。

“校”“企”“社”联手  施晨露 摄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张辉介绍,科普读物是科普工作的载体,也是科普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之一。科普新书《118化学元素》从内容到插画均为本土原创,既是为庆祝华理70周年校庆,也是华理社在原创科普出版领域积极探索的成果。“科普创作看似简单,但不仅需要作者具备扎实专业的科学知识,还需要灵活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原创科普图书更懂得中国读者,更能激发青少年的科学梦想,让读者更加感受到中国科学文化的魅力。”张辉说,《118化学元素》就是这样一本“中国制造”,在书中增设“元素与中国”内容,着重介绍化学元素与中国的关联。比如,现代的铬化处理技术直到1937年才由美国人发明并获得专利,而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已经能够成熟地运用铬盐氧化保护技术。秦始皇陵出土的青铜剑表面,就覆有含铬氧化物的保护层。

“大学教授、前沿科研工作者编写科普读物是必要的,这可能也是未来科普的趋势。中国科技创新飞速发展,这也要求科普工作做到与时俱进。高校教师带领研究生工作在科研第一线,熟悉科技的进展与发展趋势,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教师要把象牙塔里的知识传递给社会,传递给我们的青少年,告诉大家‘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我们这本《118化学元素》就想做到这一点,用一个个化学元素带领大家认识生活中的万物。因此,它还有一个副标题‘用元素重新认识万物’。”戴升感慨,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回想起自己年少时阅读科普读物的往事,“比如‘玻尔利用王水溶液巧藏诺贝尔奖奖章’这个故事曾经点燃了我对科学的热情与向往,使我立志并最终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现在,我愿意用我对科学的理解,做一个传承者,挥动科普的翅膀,承载新一代青少年的科学梦想。”

戴升做科普讲座‍

“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是迫切的工程,华东理工大学完全可以协助社区街道,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更多科普活动和课程。”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党工组组长、副理事长,华东理工大学原副校长于建国说。

入驻诸多社区项目的品域·凌云里 施晨露 摄

原文来源: 上观新闻  |  发表时间:2022-09-20  | 作者:施晨露
原文链接: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