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您,老师】三代七人承师道 薪火相传育桃李

——记上海市首批“教育世家”入选者庄启昕老师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党委宣传部   |摄影:受访者提供   |编辑:   |浏览量:3040

受访者提供

“奉献,教师的品质;认真,教师的态度”是庄启昕教授的座右铭。作为科研院副院长、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庄启昕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同时瞄准国家需求勇于创新,勇攀科技高峰。自1994年从教以来,深受学生喜爱的他,获评过宝钢优秀教师奖以及校“张江树教学名师奖”、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等多项荣誉。在日前公布的上海市首批“教育世家”名单上,他也因一家三代合计七人承师道育桃李而榜上有名。


传承家风  接续教书育人

择一事终一生,对庄启昕一家来说,“教育”却是传承了三代的事业。三代、七人,庄启昕一家把三尺讲台当作无限天地,传道、授业、解惑。

祖母陈福和,大学毕业后,从1946年起,先后担任小学和中学语文教师,教书育人,兢兢业业,直至1964年英年早逝。

父亲庄思永是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化学工程、化学反应工程、影像微结构及评价等4门课程,先后培养了9名硕士、5名博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2项以及多项企业研发项目,编写专著和讲义6本,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

母亲杨蓓娣,获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在华东理工大学主讲“医学卫生和急救知识”课程。

岳父龚立,退休前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曾获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教委普通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一等奖。

庄启昕一家三代就这样奋力耕耘在三尺讲台,畅游在科学的浩瀚大海之中,努力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接续奋斗。


坚守初心  潜心立德树人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庄启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探索专业“课程思政”的新路径;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研讨课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围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人格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主题,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

他积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方式,以亲身体验和成长经历,指导学生更好地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他热情关心帮助学生,善于以学生易接受的方式开展育人工作,关注他们的需要,解决他们的困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此,庄启昕也取得了优异成绩:2019年,获评华东理工大学“张江树教学名师奖”;2018年,获评校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016年,荣获“我心目中的好导师”以及校教学贡献奖“教书育人奖”;2013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此外,他还于2017年入选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首批入库导师。


以身示范  投身教学改革

“千秋大业,关键在人”,庄启昕以敬业爱生为经、以严谨治学为纬,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中。

作为国家一流专业责任教授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庄启昕坚持以提升“全面工程教育”作为本科实践教学理念,始终围绕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构建本科教学体系。在主讲国家精品课程“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实验”和上海市精品课程“高分子化学”时,他积极将科研创新和工程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经常和学生交流最新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在交流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至今,庄启昕主持了上海市教学重点改革项目2项和学校各类课程建设和教改项目7项,已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5篇,教学成果连续两次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任职于航天八院800所的陈一博士,就是庄启昕培养的学生。他作为高级工程师担任研发中心副主任,研制的系列化热防护材料成功应用于CZ-2D、CZ-48、CZ-6等运载火箭舱体等大面积热防护领域,有力支撑了我国航天型号的研制生产。


治学严谨  科研成果显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拓展认识自然的边界,开辟新的认知疆域。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

作为科研院副院长,庄启昕积极谋划,群策群力,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将资源引入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上,支持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国防科研经费迅速增长。他积极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强化规划政策引导,逐步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庄启昕始终以国防应用需求为导向,开展以高强高模耐高温聚合物合成改性为基础的纳米功能化复合材料(电、磁效应)应用基础研究,系统开展了耐高温储能材料和吸波材料等研究,发展了结构和性能高度可调杂化材料的新方法。

作为项目负责人,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装发教育部联合基金2项以及上海科委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企业研发等项目;承担了包括国防科工局“十二五”“十三五”重大项目和国家“863”科技攻关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SCI期刊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15项。科研成果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发布时间:2021-09-15
(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