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2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华理青年师生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平台、电视、广播等途径收看收听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2020年度校“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化工学院教授奚桢浩谈到,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听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更加感受到青年教师的使命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在基础前沿领域奋勇争先。作为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要攻克关键技术,着眼学术前沿,服务国家需求。持续聚焦高端新材料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攻克高新技术与核心装备瓶颈,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国产化和高性能化,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硕博连读研究生杨孟平谈到,科技是发展的利器,是强国的保障,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毫无疑问,我们这一代青年科研工作者是幸运的,无论是国家的政策、社会的保障,还是学校和学术圈的氛围,我们都处在潜心研究和攻坚难题最好的时代。作为一名刚完成中期答辩转博的研究生,受益于国家、社会以及学校提供的良好科研环境和科研设备,我能全身心投入到人工智能学科前沿研究中。我们青年学生更应当牢记科学报国之责,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开拓创新,为国家人工智能学科发展和信息化技术应用转化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201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020年度上海市大学生年度人物、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刘懿谦谈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每一个青年科研工作者努力奋斗的方向。作为华理海洋生态与高端装备技术工程中心的一名博士生,我将以新工科改革建设为契机,围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经略海洋的重大战略需求,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勇于攻克海洋油气绿色开采过程中的“卡脖子”技术,持续推动实验室成果转化落地,让更多科研成果应用于现实生产,服务解决现实问题,成为一名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2020年度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2020年度校大学生年度人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陈琦谈到,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一名立志成为科研工作者的中国青年深受鼓舞,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目前我国还存在很多需要尽快突破和攻克的“卡脖子”核心技术难题,这就需要我们具备迎难而上的决心,增强自主创新意识。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经之路,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科学技术大有可为。
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获得者、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本科生陈实谈到,建党百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许多科研工作者们刻苦钻研、努力奋斗,使得我国科技整体水平获得了显著的提高,也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这些变化都是全国人民有目共睹的。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并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将青春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特等奖项目负责人、第十七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项目负责人、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张钰炯谈到,听了总书记的讲话,作为一个志愿投身科研事业的大学生,我备受鼓舞。首先,感受到了国家对于科研工作者以及他们的工作的重视,其次,也感受到近几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就要交到我们这代人手上,我辈定要学好科学文化,勇于创新与实践,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助力祖国在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获得者、2020年度校大学生年度人物、化工学院2016级博士生陈弋翀谈到,作为一名即将走上科研工作岗位的青年学子,我心潮澎湃,干劲十足。“科技领军企业要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这为我和团队成员持续研究技术创新,深入拓展创业实践指明了方向,我们将进一步发挥自主创新的技术优势,结合新时代产业发展需求,早日实现项目的落地投产,为母校、为社会、为祖国贡献绵薄之力。
上海化学工业区创新特色奖获得者、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人、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194班班长杜沁浩谈到,“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茫茫宇宙中璀璨生辉、5G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等成果彰显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强大实力。当前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推进,机遇和挑战并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需要我们走出符合国情的创新之路,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科学探索没有坦途,科技创新没有终点。在这样的发展潮流中,我们年轻一代更是名副其实的领导者,这要求我们将基础理论学习和应用实践学习体系相结合,保持知识的更新频率,把更多的理论成果转化为科技创新成果,持续为科技创新注入活力。
2020年度校大学生年度人物、生物工程学院学生会执行主席、食质182班团支书沈昕元谈到,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科技人才创新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这不仅是我党对科技事业的全局规划,更是把握国际新态势的有力指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我们肩负了祖国的未来和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重担。因此,更应当牢记使命,致力在科研领域“开疆拓土”,展现新一代科技创新的强大潜力,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国家、惠及世界,共同书写科技强国的华丽篇章。
2019-2020年上海市优秀慈善志愿者、2019年度校大学生年度人物、校十佳青年志愿者、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黄钦威谈到,在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恰逢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一代代呕心沥血、献身科研的共和国脊梁再度为世人缅怀。使命重在担当,实干铸就辉煌。作为一名能源化工专业的学生,我将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勤奋科研攻关,撸起袖子加油干,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十七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项目负责人、商学院团委学生兼职副书记、国际经济与贸易2018级本科生魏子涵谈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会继续牢记商学院连接商业与科技,培养知行合一的经管人才的使命,利用已有资源,实现跨专业、跨学科的学术科技创新,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项目负责人、社会学院2017级本科生孙洁开谈到,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占据核心地位,为如今的我们营造出了一个如此良好的创新环境。“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在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本领的基础上,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知行合一、投身社会。通过积极参与各类科研竞赛与创新创业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服务社会所需。以创新创业诠释家国情怀,努力使自己成为胸怀祖国、追求真理的创新人才。
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倪博谈到,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些年国家创新成果不凡,从天眼竣工到北斗组网,从万米海试到“高分九号”升空,科技助力构筑海陆空立体空间。祖国的发展受益于世界科技成果,也同样为世界贡献新的科学思想,带来新的技术产品,产业的“卡脖子”技术是我辈需要努力突破的领域,我们“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保持认真科研的热情,锤炼钻研的品质,为祖国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届进博会上海市优秀志愿者、2021年校榜样力量代言人、2020年度校大学生年度人物、外国语学院2017级本科生孙江谈到,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科技发展是民族复兴的重要一环。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批批创新型人才不断涌现,这些前辈们都是我们追随的榜样。在“服务创新发展,助力科技强国”的奖学金颁奖典礼上,我看到华理优秀的同辈们用自身专业助力创新,更加坚定了不断迈向创新的步伐,日后我定会将小我融入大我,在创新服务中贡献青春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学生兼职副书记、2019级研究生何佳文谈到,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研究生,我们身为新时代青年学子,要胸怀大志,心系人民,学习并弘扬院士群体身上的科学家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代青年应该实学实干、扎根基层,努力做到勇立潮头开风气之先,奋发进取创时代伟业,在新时代的新使命中贡献自己的智慧。
2020年度校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中德工学院2018级本科生谢雨童谈到,作为一名中德工学院的学生,在即将踏上赴德开展第二阶段求学之旅之际,我既对祖国过往的科技成就感到骄傲,也对祖国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同时,我也更加坚定了认真学习和创新科研的信念,充分利用国家和学校为我们精心打造的中外交流学习平台,力争成为具备创造能力、专注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科技人才,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未来我们国家一定会实现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