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客户端】华东理工大学劳动教育课程首批学员结业:学生主厨打造一桌“家宴”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颜维琦   |摄影:华东理工大学供图   |编辑:   |浏览量:488

红烧肉、三杯鸡、杏仁怡香虾、川味水煮鱼、黑椒山药肉丁、青笋青丝鲜蛤肉、麻婆豆腐、鱼香肉丝、可乐鸡翅、酒酿圆子、鲜虾鳄梨沙拉塔、迎宾锦绣水果盘、上海腌笃鲜、江南桂花糕、肉丸焖面……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家宴”美食,不是餐厅大厨的杰作,而是华东理工大学“美食与生活”课程首期学员的劳动成果汇报作品。

5月28日,华东理工大学“美食与生活”课程第六讲暨结业仪式在学校第一食堂举行。由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组成的首批25名学员,分组完成了9道必选菜和6道创新菜的制作。结业现场,28名由学校邀请和学生自主邀请的评委,一边品尝学员制作的佳肴,一边给菜品打分。据介绍,“美食与生活”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占50%)、结业考核成绩(占20%)、感恩家庭成绩(占30%)组成,本次打分为期末考试成绩。最终,迎宾锦绣水果盘、红烧肉、江南桂花糕等菜肴分别被评选为“最佳摆盘奖”“最佳口味奖”“最佳创新菜”。

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新锦江大酒店主厨徐佳杰在点评时表示,学员们的手艺“出乎意料”,几乎可以达到烹饪学校的中级水平。

“劳动不仅仅是创造财富,更是我们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过程。”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胡宝国表示,从2019年起,学校就积极探索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经验做法,坚持把劳动教育融入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融入课程体系、把劳动教育融入生活,努力打造劳动教育的华理“金课”。

依托上海市教委设立的首个上海高校后勤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本学期,由学校后勤保障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组织的“美食与生活”“园艺与生活”两门劳动教育课程上线。其中,“美食与生活”课程聘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严惠琴,中国教育后勤协会伙食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东华大学后勤集团原党总支书记沈建平,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国际评委、上海市十大名厨邓修青,上海市劳动模范、新锦江主厨徐佳杰,华理第四食堂厨师长鲍家好等为首批课程导师。

记者了解到,“美食与生活”和“园艺与生活”两门选修课各设置6次课,共计16学时、1个学分。课程实行双导师制,每次课由1名理论导师和1名实践导师组成;每次课程变换不同打分规则,进行不同的任务分工;学生的参与环节实行平等协商,并把语言表达能力作为重要内容考核;在考核安排上,注重技能提升,并着重强调感恩回馈。通过课程组织,将劳动课上成一门专业技能提升课、综合素质培养课、思想政治课。

“这是一门学业的选修课,也是一门生活的必修课。”今年4月2日的首堂劳动教育课上,亲自设计课程的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慧芳讲授了首场导论课,她说,学校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学一技之长、享劳动之乐、品生活之美”,希望在课程中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着重锻炼团队精神、责任担当、规则意识和感恩意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课程内容,在劳动课程中学有所获、学有所感、学有所悟。

“做菜和科研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烹饪会涉及到化学反应。比如,熬粥时加一点碱面儿可以让粥的卖相更好,原因是钠离子形成的水化层可以让粥变得更浓稠……”获得“最佳发言人”的研究生王康宁说,“我学到的不仅仅是烹饪技巧,更有意义的是,这门课让我体会到,烹饪与科研一样,想要做好,都容不得半点马虎。都需要同伴们的通力合作,通过不断地反复、试错,再加上全情的投入,才有可能做好一道菜、一次实验。”

“我从一开始只是一个爱吃的人,逐渐变成了一个会吃的人,还学会了做美食给家人、朋友,把我在课堂上得到的温暖传播给其他人。”被评为“最佳时光记录员”的大一本科生崔丹妮,每次课都专程从奉贤校区赶到徐汇校区。她说,课程带来的不仅是味觉上的满足,更是精神上的盛宴,以后要继续用劳动感受生活的美好。

如今,“美食与生活”“园艺与生活”两门劳动教育课已成为华理的新晋“网红”课,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和追捧。不仅如此,课程还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设计融合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创造出的精神成果,让学员们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传承红色基因。

原文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  |  发表时间:2021-05-30  | 作者:颜维琦
原文链接: https://wap.gmdaily.cn/article/3e3cd4aec53149d9a56c46956f486b87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