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奋进】把论文写在祖国蓝色国土上

——记201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获得者、机动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懿谦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黄泽炀 清墨   |摄影:受访者供图   |编辑:   |浏览量:2870

受访者供图

从2017年第一次登上海洋油气田平台开始,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懿谦就和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3年间,他陆续在渤海、南海东部、南海西部等油气田平台进行了相关现场研究、勘探工作,先后近30次前往10余个海上平台,累计现场工作时长近10个月。他将论文写在了祖国广袤的蓝色国土上,并获评201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由来已久的环保情结

刘懿谦来自河北定州,在他小时候,家乡的水是清澈澄明的,天是蓝得透明的。然而,随着他的成长,家乡的环境却在不停地走下坡路,这个河北省十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城市,开始变得雾霾不断、河水黑臭。

所幸的是,国家及时打响了“蓝天保卫战”——短短几年,刘懿谦又经历了家乡天空从“APEC蓝”到“阅兵蓝”再到“常态蓝”的变化。在他眼里,家乡环境的变化,更像是中国环境变迁的缩影。

“还在读本科时,我就希望能为天更蓝、水更清做些自己的努力。幸运的是,我在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期间从事了环保设备和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从第一次登上海上平台开始,我就深切感受到海洋和海洋资源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想让海洋变成宝库的前提就是保护海洋。”自此,刘懿谦与蓝色海疆结缘,开始了自己的海洋环保之路。

在导师杨强的指导下,刘懿谦一头扎进海洋油气开采过程环境保护领域存在的生产废水处理难题的研究中,除了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等实验室的科研任务外,为实现团队研究成果的落地应用,他用近30次、累计10个月的现场工作,最终将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渤海稠油油田平台生产水处理过程中。

表面文弱、实则刚强,刘懿谦用实际行动响应、参与“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

用青春践行“知行合一”

2018年,为了让更多同学了解海洋、认识海洋油气资源开采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刘懿谦以团队负责人的身份,组织了一支以博士研究生为主体,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协助参与的多层次、跨领域的“深耕蓝色海疆、助力美丽中国”社会服务实践团队,开展了为期两年的社会服务实践活动。

在此期间,刘懿谦集中利用国庆、寒暑假等节假日,组织、带领团队陆续赴南海崖城Y13-1、南海西江XJ23-1、渤海曹妃甸WHPA、渤海秦皇岛32-6CEPJ等重点海洋油气田平台,开展技术服务活动。他坚持“产学研用”结合,带领实践团队系统调研海洋油气开采平台技术难题,对接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借助专业力量梳理绘制典型油气平台“全流程水质地图”,助力破解海洋油气资源开采行业面临的生产水处理流程瓶颈,用技术服务社会,筑牢国家安全屏障,以实际行动助力海洋强国战略。

海上油气平台没有网络,一旦登上平台,就意味着“失联”,短则一周,长则一个月,团队成员几乎每个人都有在海上度过节假日的经历。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18年的中秋节。那天加班到晚上8点多,在甲板一抬头,刚好看见一轮明月,虽然家人不在身边,但是团队一起感受‘海上升明月’的经历也是难能可贵的。”刘懿谦说。

在刘懿谦的带领下,实践团队累计形成调研报告、项目建议书等10余份,形成中试方案、技术方案、调试方案等30余份,并获得2019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特等奖。

“海上油气开采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重要一环,希望有更多人了解石油化工行业,了解潜心这个行业的工作者。”从科研工作到社会实践,从个人服务到团队协作,刘懿谦用行动号召了越来越多青年学子加入团队、走近海洋,一起书写青春故事,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力量。截至2019年底,团队共有200余人次参与海洋油气开采过程环境保护的社会服务实践活动,累计服务大型海洋油气田平台10余个,服务时长超过4000小时。

发布时间:2021-02-23
(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