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探讨设计与科技、学术与商业

​艺术学院与信息学院联合举办特赞开放日活动

稿件来源:艺术学院   |作者:王晶瑜   |摄影:艺术学院   |编辑:潘聪聪   |浏览量:978

艺术学院

从设计创意到科技智能,从严谨学术到百变商业,跨界可以擦出怎样的火花?11月27日,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携手特赞,共同开启了“特赞开放日”活动。这是一次跨界探讨,更是一场设计与科技的头脑盛宴。特赞创始人、CEO范凌,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赵菡,以及来自特赞、艺术学院与信息学院的200余位师生共同参加了此次活动。

特赞创始人及CEO范凌从特赞的创业故事出发,分享了特赞是如何用科技赋能商业和社会的想象力。“每次技术的革命,都会带来一次设计的机会。设计这个词从无到有,事实上是来自于生产。”从四次工业革命出发,范凌讲述了每次技术变革所带来的不同创新。谈到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他讲到,所谓科技赋能想象力,不是科技取代想象力,而是科技赋能想象力。基于此,特赞开启了一个数字化的创意的基建,将创意的能力聚合成一个平台,最终将创意内容在云端流转起来。

科技和想象力还有哪些碰撞?信息学院林家骏教授与范凌围绕设计智能,对它的概念、人才培养、技术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两位专家鼓励大家在追求经济上的报酬的同时,也要兼顾国家的发展,要做有经济效益、有情怀的设计。

特赞技术VP胡修涵以“设计中的科技”为题,从技术的视角出发,向同学们讲述了如何把数据与内容技术相结合,比如特赞正在做的一些尝试,自己画好一个手绘草稿,找到对应的风格或元素,让人工智能把手稿真正变成一个完整的创意。“任何人工智能都应该以人为本,解决与人协作的问题,这样的人工智能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会对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关系有更多思考,我们该如何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呢?艺术学院蒋苇老师与胡修涵共同探讨了设计师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设计师可以把重复性高、低水平的工作用人工智能或机器来代替;另一方面,对于设计师来说,这也相当于将创意部分“提纯”,更强调纯粹的创造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能替代创造力,“创意的生命力永远存在创作者心中”。

特赞设计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成员陆美希从DAM、创意方平台、智能生成三个方面,讲述了实验室是如何进行数字资产管理、联结客户与创意方、营销投放素材的。实验室成员卓京港讲述了如何通过真正的人工智能算法替代设计模板,以及正在做的用人工智能方法替代创意的探索。

“创意的能量在当下的环境里,正在以核爆的级数被放大。”想象力实验室负责人屠轶明以“数据驱动的创意”为题,分享了如何去创作未来。除了创作观,屠轶明特别强调了数据观——用数据匹配创意资源、用数据管理创意内容、用数据放大创意规模。

创意和数字化的共同进化将是持续纠缠和持续探索的话题。信息学院周家乐老师、艺术学院蒋正清老师和屠轶明在圆桌讨论中,深入探讨了如何让数据在助力想象力的同时,避免数据禁锢住想象力。

特赞产品总监姜明蕾讲解了to C 产品(to consumer)与to B 产品(to business)的区别。她谈到,“to C 产品兼具个性化用户体验、情感化的设计等特点,对to B 产品而言,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用户提高效率,更好地工作。因此,需要以任务为中心,运用模块化设计,精简产品任务,做到协作链路透明清晰。”她建议同学们,做产品设计需要具有同理心,敢于挖掘本质并且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科技与设计相互交叉的结果正是通过最终的产品来呈现的。艺术学院章彰老师与姜明蕾共同探讨了更多关于产品设计的内涵,“产品设计的内涵就像是一个金字塔,最基础是美观上的满足感,往上就是商业性的体现,越往上产品所承载的社会价值或社会因素就会越来越多。”

“职业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活动最后,特赞的三位产品经理分享了自己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帮助同学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制定更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发布时间:2020-12-02
(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