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诗词中发现设计之美,艺术学院举行云读书分享会

稿件来源:艺术学院   |作者:王晶瑜   |摄影:艺术学院   |编辑:亦枫   |浏览量:837

艺术学院

引入广西师大出版社优质资源,探索研究生教育创新学习模式,8月3日晚,艺术学院假座陇上书店,邀请傅蓉蓉教授举办了首期“艺起读书”线上读书会。该院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拓展课程类型,面向设计类研究生推出了“研行合一”系列活动,本次读书会为该活动内容之一。针对后疫情时代暑假的特征,通过线上读书,拓展美育教育形式,提升研究生为主体的在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力,以及继承传统与设计创新相融合的创造力。哔哩哔哩直播人气值达到3400。

“什么是成功的设计?”分享会一开始,傅蓉蓉教授就向同学们抛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创意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对于设计专业的同学们而言,谈设计,不仅是谈技术,更是谈艺术、谈哲学。好的设计,一定是能够打动人心的设计。“从理解技术到理解人性,由‘术’体道,是设计师在成长和成熟过程的中必经之路。”那么,何为“体道”?傅蓉蓉教授进而解释到,“道”由心生,心地活泼,神与物游,始能体悟。诗源于心,与“道”为邻,“设计”与诗,虽分属两个领域,但最终都直指心灵,所以言设计之“道”,试从诗始。

分享会中讲到的第一首诗词便是《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傅蓉蓉教授赏析了词中时空错综之感。她讲到,这种造境手法在岭南园林的空间设计中常常被用到。岭南园林庭院的建筑与院落在采光上采用虚实荫翳的设计,利用布局上的曲折调节光的明暗过渡,近处的“障景”与远处平远高亮的景观形成了对比与映衬,明暗错落丰富了景观的层次感,延展了园林在视觉上的空间感,借助这种方式,让游赏者产生扑朔迷离,真幻相生的空间感知。

傅蓉蓉教授从色彩、尺度、形态、感知、区域和建筑单体六个部分进行了分享。这些部分共同汇合成中国人的空间认知与空间审美。每个部分中,傅蓉蓉教授都首先对该部分进行简要的理念引导,帮助同学们确立对中国诗词空间之美构成的要素认知,紧接着通过对诗词作品中诗性的语言进行赏析,让同学们深入地体悟中国诗学中包含的深厚博大的美学经验和塑造美、传达美的路径与方法。同时,傅蓉蓉教授重点赏析了诗词中的意境传达和视觉画面的营造,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感知与解构诗之大美。以诗词作品内涵相吻合的绘画(书法)作品为参照物进行品鉴,借助“诗性”与“画境”的会通,以视觉引导和形象直观的方式提升感知效果,理解中国艺术“诗画同源”理念的内涵。在有了诗、画之间的精神互通后,再以设计实例讲述由诗词空间意象给当代设计的启发与借鉴。

这一次的读书分享会就像是一次“设计采风”之旅,看一看唐时明月宋时风,关塞江河画图中;品一品诗人们以足印蹄痕丈量过的华夏大地与今天的设计师们看到的有什么“不同之同”?“同”与“不同”之间,让感动直接抵达灵魂深处,并最终得以用设计作品呈现。

“来吧,读一首诗,静听内心。或许,当诗性光芒照进设计,‘伟大’便应运而生。”最后,傅蓉蓉教授鼓舞同学们多以中国诗歌空间意象之美助力设计创新的民族化道路的探索。

此次云读书分享会从中国传统诗歌出发,引导同学们思考设计的本质,获得设计理念和方法的更新。2019级研究生余亚兰说:“这次读书分享会打破了古诗在我心目中的传统印象,好设计需要土壤的滋养,拥有精神内核的设计才能经久不衰,诗中蕴含的丰富的设计知识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究,也许能在设计实践中给予我们灵感和方向。” 董贝贝说:“平时,我们欣赏诗的艺术只能意会,而老师架构了设计和诗之间的桥梁,甚至可以把诗歌目视化变成我们设计的终极追求,独辟蹊径,开辟了另一条诗歌和设计交流的通道。”

据悉,“研行合一”系列活动将陆续开展读书分享、设计作品品读、学术/实践经验交流等活动,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不断推进设计学科建设,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

发布时间:2020-08-05
(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