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报》这些华理校友在边疆从事基层公共服务

稿件来源:人员机构   |作者:   |摄影:   |编辑:   |浏览量:1923

    如火的青春,不只是诗和远方,还有家国和边疆。他们,是年轻的华东理工大学校友,积极响应“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在西藏和新疆从事基层公共服务工作。一起听他们讲述家国情怀、边疆故事和奋斗精神,畅谈赴西部就业的初心、机遇、挑战和成长。

    李凯:心之所向,使命必达

 

    药学院2018届毕业生李凯,现就职于西藏聂拉木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大学期间曾应征入伍,毕业后毅然选择赴藏就业。关于赴藏初衷,他坦言:“没有过多的准备,更没有太多的负担。因为我想,所以我做。在经历了面试、笔试、体检等各种程序后,我就这样来了。”

    谈及工作体悟,他认为,日常事务也许繁琐,但平凡的工作中蕴含着非凡的意义,特别是在面对藏区百姓的时候,责任感和使命感总是油然而生。他表示:“我工作所在地是318国道的终点,而318国道的起点是上海的人民广场。从海拔不到4米的上海,来到了海拔接近4000米的日喀则,我逐渐认识到,不是西藏需要我,而是我更需要西藏,因为这里让我找到了太多自己原来缺失的东西。”

    牛文利:带着梦想和爱情远航

 

    化学学院2019届毕业生牛文利,现就职于西藏聂拉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毕业时,为了梦想和爱情的她,跨越了5476公里和4000米高度的318国道。受疫情影响,虽然婚期推迟了,却没错过幸福。她和李凯,一个来自宁夏,一个来自甘肃,因为高中都是受“浙江省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资助过的“珍珠生”,由此相识结缘。

    对于入藏理由,来自宁夏西海固的她表示:“‘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求学期间,我受到了国家扶贫助教政策、‘西部计划’志愿者老师、捐资助学企业家等多方帮助。于我而言,李凯就是先行者。志同道合的我们现在很幸福,既能为建设祖国这个‘大家’出力,也能为经营自己的‘小家’付出。”她认为,到远方不是去流浪,而是带着梦想去远航!

    徐光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社会学院2019届毕业生徐光鑫,在校期间曾获“挑战杯”全国二等奖、上海市一等奖,“创青春”全国铜奖、上海市金奖,以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多项荣誉。毕业时,他选择奔赴西部,现就职于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东城区。

    2015年,来自河南农村的他,通过国家贫困地区专项计划被华理录取,通过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完成学业。他与新疆的缘分,则始于2017年帮助新疆在沪务工人员的“创青春”公益竞赛。“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是这么想的,也就这么做了。”他表示。疫情期间,他放弃休假坚守社区防控,做到人员摸排“一口清”,排忧解难暖人心。

    据悉,自2017年至今,在赴边疆基层就业优秀毕业生的选录工作中,华东理工大学的报名和录取人数均位居上海高校前列,目前共计输送了3批、16人。他们在基层心系群众、积极工作、贡献智慧,多人获评“先进个人”,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认可,逐渐成长为“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原文来源: 上海科技报  |  发表时间:2020-04-27  |  作者:陶婷婷
  原文链接: http://www.duob.cn/content.html?id=209943
原文来源:  |  发表时间:  | 作者:
原文链接: http://www.duob.cn/content.html?id=209943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