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基层校友走进“华理职播间”讲述边疆故事

稿件来源: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作者:潘聪聪   |摄影:   |编辑:   |浏览量:15780

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青春不只是诗和远方,还有家国和边疆。4月13日—20日,学工部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举办了“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优秀校友经验分享会,进一步弘扬广大基层就业校友的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3位在西藏和新疆从事基层公共服务工作的年轻校友应邀走进“华理职播间”讲述他们的边疆故事,畅谈赴西部就业的初心、机遇、挑战和成长。累计100余名同学参加了线上聆听和咨询。

药学院2018届毕业生李凯,现就职于西藏聂拉木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大学期间曾应征入伍,毕业后毅然选择赴藏就业。关于赴藏初衷,他坦言,“没有过多的准备,更没有太多的负担。因为我想,所以我做。在经历了面试、笔试、体检等各种程序后,我就这样来了。”谈及工作体悟,他认为,日常事务也许繁琐,但平凡的工作中蕴含着非凡的意义,特别是在面对藏区百姓的时候,责任感和使命感总是油然而生。他说到:“我工作所在地是318国道的终点,而318国道的起点是上海的人民广场。从海拔不到4米的上海,来到了海拔接近4000米的日喀则,我逐渐认识到,不是西藏需要我,而是我更需要西藏,因为这里让我找到了太多自己原来缺失的东西。”

化学学院2019届毕业生牛文利,现就职于西藏聂拉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毕业时,为了梦想和爱情的她跨越了5476公里和4000米高度的318国道。受疫情影响,推迟了婚期,却没错过幸福。她和李凯,一个来自宁夏,一个来自甘肃,因为高中都是受“浙江省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资助过的“珍珠生”,由此相识结缘。对于入藏理由,来自宁夏西海固的她表示,“‘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求学期间,我受到了国家扶贫助教政策、西部计划志愿者老师、捐资助学企业家等多方帮助。于我而言,李凯就是先驱者。志同道合的我们现在很幸福,既能为建设祖国这个‘大家’出力,也能为经营自己的‘小家’付出。”此外,她还图文并茂地跟学弟学妹们分享了驻藏生活和基层故事。交流结束之际,她和李凯说到 :“到远方不是去流浪,而是带着梦想去远航!”

社会学院2019届毕业生徐光鑫,在校期间曾获“挑战杯”全国二等奖、上海市一等奖,“创青春”全国铜奖、上海市金奖,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多项荣誉。毕业时选择奔赴西部,现就职于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东城区。从事基层工作已半年的他,作了“不忘来时初心路,昆仑脚下再出发”的主题交流,分享了自己的所闻(如何与喀什结缘)、所见(新疆生活初印象)和所感(基层工作初体验)。回顾大学时光,他非常感谢母校的培养。2015年,出生于河南农村的他通过国家贫困地区专项计划被华理录取,通过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完成学业。与新疆的缘分,则始于2017年帮助新疆在沪务工人员的“创青春”公益竞赛。“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是这么想的,也就这么做了。”疫情期间,他放弃休假坚守社区防控,做到人员摸排“一口清”,排忧解难暖人心。在交流尾声,徐光鑫也直播了他的工作场所和生活环境。

在直播互动环节,3位分享嘉宾对留言问题一一答疑释惑,不仅让同学们对边疆生活、基层工作有了全方位和立体化的认识,而且也对“治国必治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很多同学表示,通过他们的分享感受到了誓以青春守卫盛世中华的力量,看到了爱情最美好的模样,也开始审视自己的未来去向。

本期“边疆故事”活动系就业服务季的主题之一,旨在发挥朋辈的示范性和感染力,引导更多华理学子把个人的职业选择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走向西部、走进基层。鼓励、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旋律。自2017年至今,在赴边疆基层就业优秀毕业生的选录工作中,我校的报名和录取人数均位居上海高校前列,目前共计输送了三批16人。他们在基层心系群众、积极工作、贡献智慧,多人获评“先进个人”,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认可,逐渐成长为“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发布日期:2020年04月24日14时42分
发布时间:2020-04-24
(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