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召开2019年科技创新大会,聚焦优势领域提升科研能力

稿件来源:莫辉、李强   |作者:科研院、人文社科处   |摄影:   |编辑:   |浏览量:16578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12月16日,学校在逸夫楼演讲厅隆重召开2019年科技创新大会,以“不忘初心,对接重大需求勇担创新使命;砥砺前行,聚焦优势领域提升科研能力”为主题,系统总结一年来学校科技工作,共同谋划推进学校创新发展。校领导杜慧芳、曲景平、宋来、陈麒、沈志超、钱锋、吴柏钧、辛忠、李涛、王慧锋、夏江雯出席,各学院党政负责人、科研副院长、科研秘书、重点科研基地负责人和教师代表等参加会议。会议由钱锋主持。

杜慧芳在致辞中对全校教师过去一年所取得的科研成绩表示肯定,向广大教师辛勤工作表示感谢。杜慧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在刚刚召开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对如何发挥好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全面部署。杜慧芳表示,对标国家需求和世界前沿,对比兄弟高校,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科技工作,特别是科研经费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希望全校教师牢牢抓住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生命健康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以更加优异的成绩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作出新的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曲景平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近年来学校科技工作呈现增量多、质量高、影响大、人才丰的特点,取得了喜人成绩和重要进展。曲景平就进一步做好学校科技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登高望远、勇担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切实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发展学校优势科研方向。二是要科学谋划、贡献国家,要力争在贡献国家、服务社会发展方面做出更大贡献,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三是要人才引领、科研育人,学校要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实施分类定位、分类评价、分类考核,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各部门、各学院要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发挥科研创新团队和重点科研基地的平台支撑作用,全校教师要恪守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将良好的治学精神和道德品行融入到学生的人格养成。 

会上,科研院常务副院长朱为宏作了题为“聚焦优势科研领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工作报告,总结了近两年学校科技工作的进展情况,着重分析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举措和下阶段的重点工作。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范体军作了题为“不忘初心谋发展,发挥特色创实效,加快我校特色人文社会科学建设”的工作报告,总结了近两年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情况,围绕夯实基础、重点突破、拓展资源、建设团队四个方面提出了下阶段的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

近两年来,学校强化顶层设计和谋篇布局,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科技事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全校科研经费总量持续增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经费连续两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再创历史新高。重大重点项目取得新突破,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获批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重大项目、国防重大项目均有积极进展。科研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佳绩,3个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评估“优秀”,新增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3个、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科研奖励成果丰硕,参与荣获国家科技奖励2项,牵头荣获上海市科技奖励15项,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与临港集团、潍柴动力、江西建材集团等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新建2个校外研究院和18个校企联合研究机构,与上海医药集团共建“绿色制药创新转化中心”,与索尔维共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智库建设成绩突出,新增1个省部级智库研究基地,成立奥利弗·哈特合同与治理研究中心、临港自贸区创新研究院。

根据科研绩效奖励的相关管理办法,学校对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吴柏钧宣读了表彰名单,宋来、陈麒、沈志超、辛忠、李涛、王慧锋分别为获奖的集体和个人代表颁奖。

理学院郑致刚教授、社会学院刘晓亮副教授作为获奖教师代表作了交流发言。郑致刚从做有自身特色的研究工作、创造符合特色的平台条件、构建积极的学术交流氛围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如何在外部软硬件条件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把握机会、创造机会并成功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的心得体会。刘晓亮从回应现实注重积累、借力学科交叉优势、守住初心耐得寂寞、依托科研后勤保障四个方面分享了自己如何通过对多学科理论和技术的整合,成功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的思考感悟。


   发布日期:2019年12月19日22时59分
发布时间:2019-12-19
(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