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我 最美的国】黑发积霜此心不移,坚守一线倾情育才

——访我校化学学院刘洪来教授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李强 房树芬   |摄影:   |编辑:   |浏览量:28191

党委宣传部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刘洪来教授已在华理化学学院工作了30多年,虽然在界面科学和分子热力学基础研究领域早就享誉中外,但从1985年工作至今,他一直坚守在本科教学一线,每学年仍给本科生上课96学时,把大量宝贵的时间倾注在教学改革、教材教参和实验教学等专业建设工作上,形成了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的鲜明特色。在他的心中,本科教学的地位就是两个字——“中心”,不可动摇。


以学生为本,潜心教学30年如一日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学”,这是刘洪来教授30多年的职业坚守。从这一初心出发,他在坚守教学一线传播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在教材、课程、实验室建设上也倾心投入。

    物理化学是一门本科生大面积专业基础课,刘洪来每年都为本科生上课96个学时,每周都花费两整天时间在离市区40公里的奉贤校区为本科生上课。这门课理论逻辑性强,不少学生把它称为“魔鬼”课程,但刘老师却做到了教学方法适当、结构合理、内容适度,特别是还结合自己在分子热力学和界面科学方面的前沿成果和研究体会,为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在复杂现象的理论分析以及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他认为碎片化的学习是学生物理化学课程挂科率高的原因,因此课后都会把教研组录制的慕课视频推荐给学生,解决学生“课堂上点头都会,课下作业一脸懵”的问题。

    作为卓有成绩的科研工作者,刘洪来教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积极引导本科生从事课外创新实践,先后指导20多名本科生完成了2个国家级、1个市级以及多个校级创新实践类项目。其中,郭练同学的课外学术成果“无规共聚高分子的相平衡”在第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获得了二等奖,作为指导教师的刘洪来同时获得了园丁奖。

    在担任上海市精品课程负责人期间,刘洪来完善了本科大面积基础实践课实验化学的课程内容体系,主持改编了与实验化学课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化学实验原理与技术》,让学生了解实验内容背后的基本原理和实验设计的原则。他还组织化学系教师将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化学类专业实验,一起编写了《综合化学实验》教材,主持翻译出版了国外著名的本科教材《化工热力学导论》。经过多年的凝练,他已有两项理论教学研究成果获得了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在研究生教学方面,刘洪来教授先后开设了流体的分子热力学、流体相平衡的计算机分子模拟、高等物理化学等多门课程,还翻译出版了国外著名的研究生教材《流体相平衡的分子热力学》。在他讲授的课程中,有一门号称华理化学学院“最难的课程”,那就是每年32学时的高等化工热力学。这门课不仅内容深奥,而且通常从晚上6点一直上到晚上9点半,3个半小时里,怎样能让学生坐得住还能听得懂?刘老师的方法是,利用自己研究化工热力学30余年的丰富经验,改变以往以公式推导为主的教学方式,从具体的工程实例出发选模型、选公式,为学生列了一个高等化工热力学的总纲,让学生既窥一斑也知全貌,提高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他还穿插讲述这些模型创建者的轶事,不仅增加课堂趣味,还让学生了解了前人的科研思路。

    迄今为止,刘洪来教授已指导100多名研究生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协助胡英院士指导30多名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其中,1人获教育部百篇优秀论文奖、1人获教育部百篇优秀论文提名奖,6人获上海市优秀学位论文奖。让他欣慰的是,他指导的毕业生已经成为众多行业的中坚力量,更有近20人成为国内外大学的教授,执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四川大学、广西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由于良好的教书育人口碑,刘老师自己也获得了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优秀教师一等奖和二等奖以及华东理工大学第二届研究生“我心目中的良师益友”等荣誉。


发挥头雁效应,专业建设全面开花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刘洪来教授深知教师的质量决定学生的质量,一直主动发挥头雁效应,为学院专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本科化学专业责任教授,刘洪来积极了解本科化学专业的国内外发展动态,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引领开展对本科化学理科专业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的思考和讨论。2018年,在他的带领下,华理化学专业成功通过中俄本科专业的国际认证。这是我国第一个通过中俄国际认证的理科专业,为我国理科专业的国际认证起到示范作用。

    在担任物理化学教研室党支部书记期间,他和时任教研室主任一起,带领老师从教学改革和前沿科学研究两方面入手,将物理化学建设成为国家精品课程。以他为学术带头人,物理化学教师队伍形成了合理的年龄结构和职称梯度,物理化学教研室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集体、上海市“教育先锋号”、国家级教学团队等荣誉。2018年,由他负责的工科化学系列课程创新教育教师团队获得了首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称号。

    自2005年担任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以来,刘洪来带领中心成员对实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仪器进行改革完善,创新实验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构建了适合新形势的化学实验教学系统。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也因此被评为国家级工科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并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上海市双十佳标兵单位等荣誉。

    自2006年担任上海市化学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后,刘洪来每年组织开展上海市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研讨和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并吸引了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等省外高校参与,有力促进了上海市化学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这也是全国目前唯一一个每年开展相关活动的区域性化学实验竞赛活动。因为在此方面的影响,他也被聘为化学化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福州大学)和化学化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天津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开辟学科新方向,科研创新成果丰硕

    刘洪来教授长期从事界面科学和热力学研究,偏重于基础理论研究。在传统化工热力学研究相对成熟之后,他又开辟了高分子系统状态方程的新方向,并建立了高分子系统的混合亥氏函数模型和自由空间的状态方程,开发了格子模型中高分子溶液液液平衡的计算机模拟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获199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获奖人)。

    他还提出了现代分子热力学研究方法,建立了基于缔和统计理论的高分子系统混合亥氏函数模型、格子流体状态方程、聚电解质溶液分子热力学模型和高分子系统微观分相结构模拟及其演化的Monte Carlo模拟方法,开发混合溶剂在高分子中溶解的实验测定方法,相关研究成果荣获2011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获奖人)。他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化工热力学的研究历史上写下了属于华理科研团队的浓重一笔。

    近年来,刘洪来把热力学研究应用到新材料、新能源、环境治理等新领域,开展界面科学的研究,在固液界面流体结构、超级电容器储能、多孔材料吸附分离气体混合物的密度泛函理论、CO2捕集和分离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负责的“新型能量转换材料及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介尺度机制及调控”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资助,参与的“能耗低成本燃煤电厂烟气CO2捕集技术”研发项目则成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迄今为止,刘洪来教授已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400余篇,申请和获授权中国技术发明专利14项,撰写了学术专著《密度泛函理论》(第二作者),主持或参与完成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作为负责人主持了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由于出色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刘洪来于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获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庄长恭奖,2009年被评为上海市领军人才,2015年荣获了“第十四届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

发布日期:2019年09月24日14时32分
发布时间:2019-09-24
(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