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立足新时代,华理师生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结合工作、学习实际,努力以奋斗之我建设美丽家国,为祖国母亲献上深情祝福!
青春是多彩的,在一次次体验中,感受不一样的精彩;青春是奋斗的,在一次次实践中,把小我融入大我,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些华理学子,满怀热情、投身实践,发挥所长、聚焦所需,用青春的汗水与探寻,向祖国真情告白!
阳光之下 皆是未来
——萤火公益支教团队赴四川大凉山国家深度贫困县昭觉教育扶贫
2019年暑假,华东理工大学萤火公益支教团队赴四川大凉山昭觉贫困县开展社会实践。他们通过调研形成了20个访谈记录、6篇调研报告、1篇纪实报告和4万字的支教日记。他们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目标进行教学活动,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设计了10门课程;10天里,团队成员总支教时长达420小时,线下覆盖学生400 多名,线上影响覆盖人数达23000人,并构建了“10+X”线下系列主题活动课+线上常态化干预与传播机制。他们希望留下一点萤火之光,保护孩子们单纯美好的心灵,用爱滋润他们成长。
《阳光之下 皆是未来》
华东理工大学萤火公益支教团队以引领青少年的价值观为切入点,从内生动力激励入手,调研青少年人格和价值观教育状况,在广泛的实地访谈调研和参与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线下系列主题活动课和线上常态化互动结对相结合的精神扶贫实践模式。
图片说明:与学生互动交流
目前,该项目已经构建了“10+X”线下系列主题活动课+线上常态化干预与传播机制,超过80%的学生认为活动有效提升了青少年自我效能感;85%青少年认为活动有效提升内生动力;学校、家长、政府、学生对活动给予了高度认可与评价。
阳光之下,皆是未来。大凉山孩子渴望改变,渴望山外的世界。青年大学生们留下一点萤火之光,希望在彼此的路上,都能努力向前走,在远方终会再相遇。
图片说明:孩子们认真听讲、积极回答
科普西行 耀北疆星辰
——E-Lab“科技小屋”助力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智慧型科普实践
图片说明:在克拉玛依城南社区进行仪器捐赠
一支华东理工大学理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在新疆克拉玛依建立“E-Lab科技小屋”,用科技扶志助力精准扶贫。他们深入克拉玛依市,在城南社区、克拉玛依市科技馆等打造“生态自主学习式”“智慧互联网融合式”“辐射多区域联动式”的科普模式,通过科普展、科普课、网课等不同形式,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青春力量将科技之花带到祖国偏远地区,以青春之行告白祖国。
《科技小屋》
实践团队依托专业学科特色打造新的科普模式,与城南社区等3家社区进行科技小屋合作并捐赠科普仪器,建立社区联动的科普服务模式,并且与克拉玛依市科技馆达成合作,对中小学生进行科普演示和宣讲,覆盖15家社区和单位,受益人次超过2000人次,培养当地少儿科普志愿者15人,自营微信公众平台“E-Lab科技小屋”线上传播影响总人数逾45000人次,形成特色教案9篇,事迹被中青报、央广网、中新网等9家媒体转载报道。
图片说明:在克拉玛依科技馆开展科普活动
图片说明:在克拉玛依科技馆开展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不能指望通过一次两次活动就能够带来直接效益,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理念的传播、观念的辐射,需要进行长期的普及教育。实践团队在进行科普宣讲的同时,积极挖掘当地对科普兴趣高、沟通能力强、活跃度高的青少年,将其培养为科普志愿者。经过团队的志愿者培训和科普内容教授,小小科普志愿者们带着科学的火种走进社区、科技馆,为更多市民讲解科学原理。在与克拉玛依市科技馆的科普宣教合作中,就有多位少年志愿者承担科普项目的讲解活动,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另外E-Lab智慧科普服务项目现已加入“云支教”平台,将继续通过互联网开展并完善科普活动,让科普“零距离”。
图片说明:在克拉玛依城南社区开展科普活动
听故事、学榜样
——“00后”实践团“脱贫攻坚一线体验” 开展行走的生动思政课
图片说明:实践团在六哨乡马铃薯种植基地
2019年暑期,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00后”实践团走进“脱贫攻坚”一线,与扶贫干部、基层群众、基层生活面对面,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聆听中国故事,致敬时代旋律。他们也将继续用自己的力量,向更多“00后”讲述脱贫攻坚道路上那些真实、真心、真情的中国故事……
《彩云之南的课堂》
为期一周的实践生活,让“00后”们走下网络、亲临实地。在支教学校与当地的小学生共同为机器人编程、在农田里第一次拿起锄头挖马铃薯、在乡间与热情洋溢的村民蹲坐畅聊、在雾气环绕的盘山公路上感受小巴穿梭的新奇……这些宝贵的经历,使得原本“00后”眼中抽象的“脱贫攻坚”慢慢开始变得可见、可触、可闻,而他们也渐渐对国情社情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图片说明:在昆明东川区李子沟村和村民交流
图片说明:在寻甸县仁德二小机器人课堂参与教学
实践团成员们先后在云南和上海两地采访了包括外来派驻的援滇干部、当地派驻的扶贫干部、农科技术人员、援滇医生、支教教师等在内的19位一线扶贫人员,收集故事素材,策划并制作了微视频《彩云之南的课堂》,用“00后”们喜欢并流行的方式开展线上传播,撰写访谈录《滇峰力量:“00后”眼中的脱贫攻坚》,以此激励“00后”们坚定信念、接续奋斗、再创辉煌。
图片说明:实践团在龙陵县访谈扶贫干部
小军号
——长征路上的红色基因
在云南省寻甸县柯渡镇,有一个小女孩视母亲为追随榜样,励志要当“小红军”。今年暑假,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薪传七十载,重走长征路”暑期实践团队经过“长征·寻甸站”时,在柯渡结识了这位“小红军”。
在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内,一位小女孩身着红军服装,在纪念馆内走来走去,认真地凝视着每一件红军遗物和每一张革命旧照,闪烁着一双大眼睛,嘴里不断振振有词地模仿着讲解词——她就是纳雨沫,视频里的主人公。
图片说明:与央视制片交流拍摄红色教育资源经验
原来,在讲解员妈妈的耳濡目染之下,小雨沫早就对红军长征的故事烂熟于心。实践团队跟随着她的脚步,不仅深入了解了柯渡长征的革命历史和纪念馆的背后故事,而且对这位七岁的“小红军”刮目相看。于是,拍摄微电影的灵感诞生了……
在实践团队、央视记者团、场馆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微电影最终顺利发布于央视新闻官方微博,随后被多家官方媒体相继转载,共获得了数百万的浏览量和转发量。
图片说明:与央视讨论直播采访方案
《小军号》关注青年一代在新时期对革命精神的领悟和家庭教育在红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一对普通母女的视角展开叙述,以贴近青年时代语境的方式,让红色基因更好地传承。
镜头前的小女孩沫沫是一位“小红军”,更是新时期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力量;镜头后的我们也是一枚“小红星”,更是弘扬革命精神、彰显时代光芒的接班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们都是奋斗者,我们都是传承人!
《小军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