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7月29日消息(记者唐奇云 通讯员胡峥静)“如果总有人成功,我那么努力,为什么不能是我?”22岁的华东理工大学学生杨孟平在高中宣讲会上说出这句话时,所有孩子的眼睛都被点亮。这个皮肤黝黑,笑声憨厚的男孩在考入大学后,每年都回到自己的家乡——四川省大凉山进行宣讲。
杨孟平和悬崖村的孩子(央广网发 华东理工大学 供图)
今年7月,杨孟平不再是一个人,而是选择带领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学院“心灯”团队回到四川省大凉山,赶赴昭觉县开展更为丰富的实践项目。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12名本硕博成员汇聚成团,他们有不同性格特质,不同专业特长,涵盖工学、理学、法学、文学、管理学等专业领域,提供从理论到技术的支持,怀揣同样的信念选择出发。
他们从上海到四川大凉山昭觉县,跨越2220公里,扛着价值百万的科技设备,包括脑控设备、VR一体机和编程机器人等,开设8门科技课程,包括昭觉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昭觉中学2个教学点,以及城北乡、悬崖村、火把广场等多个咨询体验点,只为给身处大山的孩子带来最新的科技成果。然而团队远不止给予学生前沿丰富的科技体验,还有比科技体验更有价值的内容。
认真听讲科技课程的昭觉中学学生(央广网发 华东理工大学 供图)
从“是什么”到“为什么”
“学长,VR一体机也太神奇了!它是怎么做到的?”在昭觉中学VR体验室里,一个刚体验完VR设备的蓝衣女孩和身边的好朋友围在杨孟平的身边,满眼期待的询问。
心灯实践团队在7月25日中午带着科技设备来到昭觉中学。昭觉中学是昭觉县重点中学之一,包括初中部和高中部。许多高中学生看到的不再仅仅是一台新奇的机器,而是试图去探究机器背后的科学原理。
“蓝衣女孩”是许许多多体验过VR一体机的昭觉中学学生的缩影。他们没有囿于单纯的体验,而是形成一个从好奇“是什么”到探索“为什么”的质的转变。心灯实践团队致力于将科技体验作为一种传播的媒介,进而驱动学生自发的科技意识。昭觉中学的学生在体验视觉化的VR实景、观看BCI脑控实验和操作无人机等许多只在电视里看到过的设备的过程中逐渐将新奇的体验感内化成对科技对知识的认知与渴望。
昭觉中学马校长及学生观看脑控实验(央广网发 华东理工大学 供图)
科技,不在遥远的未来
“夏令营的课程好像没什么实际价值啊。”
“就当让孩子来玩玩,消磨时间嘛!”
很多家长在报名的时候都抱持对科技夏令营的质疑态度,他们不理解孩子了解科技认识科技的意义。然而同样是孩子父亲的昭觉中学高中老师在操控编程机器人和观察脑控操作之后,极其兴奋地对实践队成员分享感受“太震撼了,我们很难接触到这些新科技,可是如果不去了解不去学是赶不上时代潮流的啊!”
正如授课老师向学员讲解脑控技术在医疗事业上的应用时,学员开始理解科技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在发生的生活。正如授课老师带领学员操控编程机器人,真正领悟编程机器人因为被编程后而获得循迹或避障的功能。实践团队用充实丰富的课堂教导学生,科技不再是遥远未来的新兴事物,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是时代洪流下年轻学生应该也必须去接触学习的知识。
实践团成员讲解昭觉科技馆设备原理(央广网发 华东理工大学 供图)
科普:激发学生创造内生动力
最后一堂“科技畅想绘画”课上,孩子结合自己的课堂所学知识,描绘了许多有趣的科技场景。其中,有一位酷爱画画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素描板、素描纸和一整套画笔在课堂上画了三幅不同的机器人。她向授课老师介绍她所画的机器人各有功能,其中一个是可以检测病情的医生机器人。初一的她利用所学的知识想象内心的机器人,又把略显幼稚而弥足珍贵的想象转化成可视化的绘画。
学员有关科学技术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应该被挖掘与发挥,而其基础是科技知识的铺垫。科技知识普及课堂的开设让昭觉县的学生在拥有科技体验后,自发性探索更多不同科技知识。与此同时,心灯实践团队也与昭觉县科技馆达成共识,开放科技馆设备让夏令营营员体验更多趣味性的科技设备。这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科技知识的力量更多以一种媒介的形式呈现,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他们的内生动力。
实践队成员带领孩子放飞无人机(央广网发 华东理工大学 供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心灯实践团队始终坚信,也许现在他们的力量只能影响昭觉县的一批孩子,但总有一天这一批孩子会汇集成更多勇敢走向科技,跑向知识的昭觉县青少年。
原文来源: 央广网 | 发表时间:2019-07-29 | 作者: 唐奇云 胡峥静
原文链接: http://www.cnr.cn/shanghai/tt/20190729/t20190729_524709958.s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原文链接: http://www.cnr.cn/shanghai/tt/20190729/t20190729_524709958.s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