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高考结束后,备受关注的“新工科专业”成为了不少高校招生的主要发力点。那么“新工科”新在哪里,“新工科”的背景是什么,在以化工为特色的华理,与“新工科”结合后又有怎样的特色?为了解开这些疑惑,化工学院副教授奚桢浩于6月21日做客第二十七期梅雅博论,在研究生楼806室分享了“新工科”背景下青年教师科教结合的实践体会。
奚桢浩从生活中的日用品讲起,让大家了解到生活处处离不开化工。他讲述了“新工科”背景下自己科教结合的经历,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新工科“背景。在新时代我国工程教育进入新阶段,要求我国加快新工科建设,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发展新兴工科专业。奚桢浩强调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化工的国内现状,我国是石化行业的造业大国,原油加工能力居世界第二位,但伴随而来的污染也很严重,亟待向制造强国转型。同时,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发展要求工科专业及人才培养体系再造。我国致力于培养有理想、重基础、勤追求、勇担当的一流化工人才,致力于培养有理想、重实践、勤追求、勇担当的一流化工教师。第二个方面是科教结合的工作实践。奚桢浩坚持“化工特色,科教结合”的理念,坚持用科研启发学生,重实践引导学生,用关爱鼓励学生的宗旨。科研方面坚持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并重。在这一部分讲解中,奚桢浩以华理的红烧肉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红烧”是最能让美拉德反应发生的“低温烹饪”。第三个方面,奚桢浩分享了自己学习并从事化工工作以来的体会。他表示,科研工作者要明白科学问题和工程问题存在区别。科学问题是尝试100次,只求1次成功,而工程问题是尝试100次,不能有1次失败,因为这涉及到经济性、安全性、稳定性等。他指出,新工科要科教协同,追求卓越,培养卓越的工科人才。
在场的学生对奚桢浩的分享很感兴趣,并围绕“化工技术与国外差距”“如何处理与导师的关系”等问题与奚桢浩进行了深入交流。奚桢浩凭借自己的研究和实践经历进行了深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