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历新年中,各地都存在着诸多代表地方特色的拜年仪式,特别是北方的乡村社会中,“磕头”这一传统的拜年仪式由来已久,磕头拜年有着怎样的起源?不同的磕头方式又是如何分类的?仪式背后又有那些特殊的社会职能?为了解开这些疑惑,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张贯磊于6月6日做客第二十六期梅雅博论,在研究生楼806室作了题为“乡村社会中的磕头拜年仪式与秩序整合”的分享。
张贯磊从过年时的诸多仪式讲起,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述了乡村社会中的磕头拜年仪式与秩序整合。张贯磊的讲解分为4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磕头拜年的起源。磕头,作为一种拜年的仪式,在中国社会中拥有悠久的历史,祭祀者通过祭拜祖宗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其后,磕头作为一种礼节形式,逐渐扩展到对君王、师长的敬拜之中。后来,磕头逐渐成为社会的通行礼节。第二个方面是华北乡村中的磕头拜年与分类。一般来讲,村庄内磕头拜年的对象有一定顺序可循。家族内部的人不分男女老幼,对家族内辈分最高的长辈拜年,家族内的小孩给叔叔伯伯等拜年。磕头拜年的类型分为3种,一是按照性别划分;二是按照拜年对象划分;三是对村庄内亲族之外的长辈磕头拜年。第三个方面是磕头拜年的仪式功能。磕头拜年具有3个仪式功能,一是家族势力的内部关系整合;二是拟亲式关系网络的扩展与仪式实践;三是人际关系网络的代际传递与资源整合。第四个方面是关于磕头拜年仪式的争论。根据张贯磊在华北农村的访谈与观察调研显示,外出求学与务工的青年群体以及嫁到本地的外来媳妇一般是不认同这种拜年仪式的。张贯磊表示,其实质内容是相同的,即在城市和农村两种不同的拜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在乡村社会中,磕头这一拜年仪式,作为秩序整合的方式,主要是与乡村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弱化有关系。这需要放在乡村社会治理的框架里面去理解。磕头拜年,作为一种仪式,在这种人际关系网络的重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与会学生对张贯磊的分享很感兴趣,大家围绕“南北方过年的习俗差异”“磕头习俗要不要保留”等问题,与张贯磊进行了深入交流。张贯磊凭借扎实的研究,作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