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粳366”“秋优金丰”“八月粳”……这些都是闵行区的农业大镇浦江镇种植的优秀水稻品种,如今,它们的种子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出现在了浦江镇联民村滨江中路夕阳水岸。
3月21日,“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合作暨华东理工大学—浦江镇产学研基地合作签约仪式”在浦江镇举行。“浦实有华”艺术计划的第一个大型装置——“光与种子”正式亮相,10种农作物的种子被融入其中,将闵行和浦江的故事娓娓道来。闵行区委副书记唐劲松、闵行区委办副主任盛肇平、闵行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蔡福康、浦江镇党委书记陶兴炜、浦江镇副镇长陈跃,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沈海涛,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赵菡、副院长汪军,上海闵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二平,万华化学新材料事业部销售总监姜皓等出席了仪式。
仪式上,陈跃和汪军共同签订了华东理工大学——浦江镇产学研基地合作协议。
随后,唐劲松、沈海涛、姜皓共同为“光与种子”艺术装置剪彩。蔡福康、孙二平、赵菡、姜皓、陈跃共同为“光与种子”艺术装置注入种子球。
自2017年起,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就与浦江镇紧密合作,景观系系主任林轶南副教授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友建村入口、儿童园、河边步道、汇中村“汇众园”、立民村“一格格”花园、汇北村理想花园、勤劳村勤劳花园等项目,助力友建村、勤劳村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还主持了群益村提档升级的设计工作;叶俊男副教授协助浦江镇完成了谷杰大米啤酒的包装设计。
经过7年的合作,双方于2024年提出了“浦实有华”艺术计划,旨在通过景观和公共艺术提升浦江镇的风貌,推介当地文化和农业品牌。
该计划还得到了华理的校友企业万华化学的大力支持。万华化学希望通过与华理艺术学院的合作,不断探索以艺术的方式呈现化工材料的无限可能性。
“浦实有华”艺术计划由林轶南团队策划,其中的“浦”源自“浦江镇”,“华”源自“华东理工”和“万华化学”。浦江镇提供场地和必要的支持;华理提供创意和设计;万华化学提供艺术品创作的资金或材料,三方共创,形成“多赢”局面。
此次展出的“光与种子”是“浦实有华”艺术计划的第一个大型装置。该项目是林轶南主持的国家一流课程《设计基础》的课程作品,由华理艺术学院景观系、浦江镇农服中心与万华化学共同策划,华理景观系团队牵头实施。
“光与种子”艺术品的灵感源于浦江镇的农业与万华化学的亚克力材料。一方面,浦江镇以农业著称,其农产品如浦江大米、七宝黄金瓜等均为获奖品种,但这些种子在黑暗中生长,在黑暗中孕育了市民餐桌上的美食。另一方面,万华化学是中国最大的亚克力原料生产商,亚克力是现代工业中“光”的理想伴侣。让“光”的导体与隐于黑暗中的“种子”相遇,这是该艺术品的原始概念。
该艺术装置由林轶南带领景观系的2位研究生周天懿、邱文倩和6位本科生设计,经过材料实验、造型实验等阶段完成施工。装置采用钢结构与亚克力盒子结合的形式,以展示浦江特色蔬果及种子。夜间,构筑物点亮后,即成为浦江郊野公园的一道新风景。
浦江镇与华东理工大学的此次合作,开创了上海“政校合作”的新模式。浦江镇广袤的城乡环境,为华理师生提供了创作的土壤。目前,景观系已有2门国家一流课程(《设计基础》《种植设计》)、1门校重点课程《景观工程与技术》和1门核心课程《风景区规划设计》落地浦江镇,此外,景观系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的“社区花园”竞赛也全部选址于浦江镇。学校课程与实践结合,学生作品建成带来成就感,学生创意为浦江镇注入新活力,并推动乡村和农产品走向公众。
在“浦实有华”的艺术品牌下,景观系拟每年在浦江镇设计建成1-2处艺术装置,通过公共艺术形式讲述浦江历史文化、展示特色产品,并最终形成浦江的“艺术品走廊”;积极参与“浦江森林艺术季”和“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活动;开展“浦实有华”乡村微花园计划与“浦实有华”浦江课堂计划。乡村微花园计划是景观系在浦江镇乡村的长期营造计划。借助《景观工程与技术》课程,每年派出6-9个学生团队,深入乡村开展花园营造行动。学生团队邀请村民一同加入,以花园、植物为媒介,将村庄治理、文化展示融入设计,形成“共治的景观”。2024年,景观系将结合课程,选择浦江镇苏民村、建东村、汇东村共6个点位,完成改造设计,争取实施落地。浦江课堂计划,是将风景园林设计课嵌入浦江镇真实场地的计划。景观系的国家一流课程《设计基础》《种植设计》和校重点课程《景观工程与技术》,以及主干课《风景区规划设计》均已选址浦江;下一步还将引入更多的课程。此外,学院工会组织的各类活动、植物认知活动、营造活动也将选址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