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年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凸显,引发社会各界密切关注。青年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联个人成长轨迹,更与国家昌盛、社会安稳紧密交织。在经济飞速发展、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当下,青年学生面临学业攻坚、就业抉择、生活调适等多重压力,心理问题频发且呈低龄蔓延态势。在上海市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委员、民盟华东理工大学委员会主委、华理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张金龙看来,这不仅折射出青年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短板,更暴露出家庭、学校及社会支持体系的结构性缺失。
上海市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委员、民盟华东理工大学委员会主委、华理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张金龙
据张金龙介绍,当下社会处于急剧变革期,青年学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负荷,学业上,课程难度攀升,学业竞争白热化,科研任务也很重;就业市场波谲云诡,焦虑情绪悄然滋生。“长期处于现实困境与未来迷茫的夹缝中,青年学生的心理防线极易被攻破,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纷至沓来。”与此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却“供需失衡”,尽管许多高校在心理健康领域已有所建树,但与学生井喷式增长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心理咨询机构人手短缺、专业人才匮乏、响应滞后;且与学生缺乏深度交流,难以及时察觉学生心理隐忧,致使问题恶化。家长与社会的支持也存在“缺位”,特别是对子女期待值过高的家长,更易在亲子交流中产生误解偏见,使得学生深陷困境孤立无援。
基于这样的现状,张金龙建议,要全方位筑牢青年学生心理健康防线。一方面,要夯实校园心理健康服务根基。依据学生规模,高校需科学扩充心理咨询师队伍,打造专业“心理护卫队”,确保团队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全程化心理呵护。引入大数据、AI技术搭建智能心理监测平台,实时追踪学生心理动态,为每位学生建立电子心理档案。联合医院精神科、专业心理机构,构建无缝对接的干预转介“绿色通道”,确保处于困境的学生第一时间得到救治。遴选热情、同理心强的学生骨干,经系统培训后组建朋辈互助小组,以同龄人的视角、相似的经历为有困扰的同学排忧解难,共筑温暖“心灵互助圈”。
另一方面,张金龙建议要革新心理健康课程,激活知识“生命力”。遵循学生成长的阶段性规律,精准分层,定制专属“心灵成长指南”。如大一阶段着重聚焦新生适应与社交拓展;大三、大四阶段紧扣就业实战技巧、职场心理调适,为学生迈向社会架桥铺路;研究生阶段则围绕科研高压应对、学术伦理坚守及生涯长远规划,为学术攀登者提供坚实心理保障。在这个过程中,还需摒弃传统说教,课堂上可以融入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小组辩论等互动环节,引入真实案例深度剖析,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实践演练中切实提升心理调适的实操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