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年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凸显,引发社会各界密切关注。在上海市人大代表、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张金龙看来,这不仅折射出青年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短板,更暴露出家庭、学校及社会支持体系的结构性缺失。
针对此问题,今年上海市两会期间,张金龙在《关于加强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中,从3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方法。
张金龙。图片由华东理工大学提供
首先是夯实校园心理健康服务根基。张金龙建议,学校应依据学生规模,科学扩充心理咨询师队伍,建立严格的专业培训与考核体系,并定期输送人员深造进修;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智能心理监测平台,实时追踪学生心理动态,为每位学生建立电子心理档案;联合医院精神科、专业心理机构,构建无缝对接的干预转介“绿色通道”,确保高危学生第一时间得到救治;遴选学生骨干,经系统培训后组建朋辈互助小组,为有困扰的同学排忧解难。
其次是革新心理健康课程,激活知识“生命力”。张金龙认为,遵循学生成长的阶段性规律进行精准分层,针对不同年级和学生定制专属“心灵成长指南”。此外,创新教学方式,在课堂中融入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小组辩论等互动环节,引入真实案例深度剖析,让学生在实践演练中切实提升心理调适的实操技能。
最后是联动家校社,构建全方位“心理支持联盟”。张金龙指出,可搭建家校即时沟通平台,定期推送心理健康科普知识,针对问题学生,心理教师与家长“一对一”辅导;导师全程参与,融入日常关怀,形成家校师三方合力。此外,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基金,补贴贫困学生心理咨询费用;出台政策鼓励社会组织投身校园心理服务,高校与企业、公益机构携手,开发多元心理课程与实践项目,拓宽学生心理支持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