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的横空出世,如同一场迅猛的科技风暴,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模式。然而,在这股浪潮之中,40-60岁的中年群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适应性挑战。
数字化时代,中年群体,尤其是高校教职工,如何破解人工智能(AI)工具的使用困境?
上海市人大代表、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张金龙认为,这是一项复杂而持久的系统工程,需从认知重塑、能力进阶与机制保障三个维度协同发力,离不开高校、企业以及社会各方的通力协作。
张金龙。图片由华东理工大学提供
高校管理层应联合教育科技企业,打造专属的AI教育学习平台,采用“知识关联迁移”策略,将AI工具应用与学术科研、教学场景紧密结合。同时,建立校内AI学习社区,鼓励教师分享经验、互助答疑,形成正向激励氛围,增强使用信心。
同时,应鼓励设立AI融合创新项目,给予中年教师专项经费支持,引导他们将专业知识与AI技术有机结合,并探索创新应用。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中,合理纳入AI应用成果指标,同时不弱化传统学术指标权重。定期举办校内AI应用成果展,表彰优秀案例,激发教师群体参与热情。
此外,高校可组建“跨代际AI学术共同体”,打破院系、年龄隔阂,年轻学生分享技术实操,中年教师贡献学术深度,实现知识互补。定期举办AI学术沙龙,为师生提供交流平台,增进理解,化解代际矛盾,营造积极创新的学术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