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启幕,7.0版本华理“小叶子”们再次以饱满的热情和满腔的斗志奔赴这场国际盛宴。本届进博会华东理工大学共招募80名志愿者,分别服务于新闻中心、汽车展区咨询处和综合服务中心等志愿岗位。他们秉持着服务奉献的精神,连接世界、共享未来,书写着与进博的青春故事。
从“橄榄绿”到“志愿红”,战斗力持续拉满
“走在熟悉的场馆里,这种感觉让我倍感亲切。”商学院刘姿含是一名退役大学生,也是一名“二年级”的“小叶子”。今年,她的岗位从咨询处的小叶子转换为新闻中心的一名媒体服务志愿者。“每天都有大量关于进博会的新闻资讯从海内外各大媒体发出,我们就像大海淘金,按照新华社老师的要求,从中筛选出优质的新闻上传到相关网站。”
此外,作为华理新闻宣传处的联络员,为保障高效准确地传达信息,刘姿含会把接收到的各种消息归类,精准地转达给其他志愿者。同时,她熟悉组内每一位成员的所属学院、大型志愿活动经历,能够精准匹配其他“小叶子”所擅长的工作,在同学与老师之间构建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来自物理学院的曹建军,在部队担任过新兵连班长,退役后在学校多次担任军训教官。如今,他也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军营带到进博会一线。在进博会志愿者培训期间,曹建军主动站出来,统计好所有人员,整理好队伍,为联络员刘姿含减轻工作量。
专业的新闻写作、清晰的逻辑思维、高超的摄影摄像技术……来自艺术学院的梁之同,在服役期间曾担任连队新闻报道员,现在已然成为媒体服务的“六边形战士”。在部队,他找准合适的角度与时机,捕捉战士们训练的精彩瞬间;在进博会,他捕获信息洪流中的新闻线索,确保报道的准确性。
曾经的部队生活深刻地影响着刘姿含、曹建军、梁之同,培养了他们严格的标准化意识。10月中下旬开始的志愿者培训期间,他们提前上岗熟悉自己的工作,同作为新闻宣传处的媒体服务志愿者,他们3人工作相通,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除了收集新闻素材上传到指定网站外,他们还负责新闻中心日常行政接待工作。“很幸运,我们从新闻宣传角度,看到了进博会另一面繁忙而有序的模样。”
从受助者到志愿者,让爱继续传递
“每次看到他人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我也会感到非常开心,感觉自己之前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谈及做进博会志愿者的原因,信息学院的马瑞晞分享了自己的“志愿情结”。
马瑞晞的“志愿情结”早在她初二那年就已深深根植。这一年,华理第20届研支团从上海跨越2200多公里的距离来到云南寻甸,马瑞晞所就读的寻甸一中就是他们的目的地之一。
从当时在寻甸的受助者,转变为现在帮助别人的志愿者,马瑞晞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在初高中期间,马瑞晞经常受到老师同学以及学长学姐的帮助,收获了非常温暖的体验。如今,她也希望可以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像曾经帮助过她的人一样,充满热情地让他人感受到进博会志愿者的激情。
作为进博会运营统筹岗的志愿者,马瑞晞的主要工作是在熟悉场地后为他人引导方向。在熟悉场馆的过程中,马瑞晞也遇到过找不到方向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难题,培训期间她经常拿着地图册在场馆内边走边看,通过地图与场馆内牌子一一对照的方式,加深对场馆各区域的了解。
马瑞晞的服务点位是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东登录厅的咨询台,面临着巨大的客流压力和问询压力。“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我们的咨询台成为了观众们第一个接触到的服务点。无论是地铁口、天桥还是接驳车,所有方向的观众都会首先来到我们这里寻求帮助。虽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点位的繁忙让大家连续5小时的服务时段内几乎一刻不停。我们不仅要解答观众们关于场馆位置的问题,还要处理各种突发情况,比如观众丢失证件、外宾不熟悉地图等。”
面对这些挑战,马瑞晞和同批次服务的几位“小叶子”展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力。“尽管有些问题在我们的培训手册中并未提及,但我们不能说‘不知道’,我们必须尽力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观众解决问题。”马瑞晞言语坚定。
在巡馆期间,令马瑞晞最难忘的事情,是和朋友们一起去进博会的文创馆购买文创。她们都非常喜欢这里的文创产品,各自购买徽章之后就别在了工作证的带子上,为繁忙的志愿者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
“志愿活动让我成为了一个更加有朝气的人。”在未来,马瑞晞表示也将继续投身更多的志愿活动,为自己的青春增添更加亮丽的色彩。对于意向参与志愿服务的同学,她建议可先从简单的志愿活动做起,以培养服务热情,并做好与学习生活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