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二学生马瑞晞初二时在寻甸听过华理研支团老师的课,从此更加发奋地学习。2023年,马瑞晞以第一志愿考入华东理工大学。加入各种志愿活动,是这个00后女孩步入大学后的一种生活方式。如今,她成为一名一年级“小叶子”,因支教被点亮的光持续发散,“爱之链”亦在进博会上继续传递。
◆ 中学时代深深根植“华理情结” ◆
马瑞晞的“华理情结”早在她初二那年就已深深根植。那一年,华理第20届研支团从上海跨越2200多公里的距离来到云南寻甸,马瑞晞所就读的寻甸一中就是他们的目的地之一。她对研支团老师们印象至深,和当时年纪偏大的校内老师相比更有活力和亲切感。“教学方法独特,像一股清流,年轻的老师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教学方式,让课堂内外的彼此变得亦师亦友。”在马瑞晞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老师会及时给予帮助,帮她解决学业上的问题,小小的自习室里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温暖情谊。
回忆起当时老师们的帮助,马瑞晞说,当时的前来支教的数学老师张小鹏对她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张老师主要帮我们解决了一些学习上的问题,他也会跟我们说很多和当时的认知里不一样的想法和观念,让我们更加想要去看看这个广阔的世界。”张小鹏的帮助,在马瑞晞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让她在选择大学时对华东理工大学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开放包容的城市属性、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都让她心驰神往。
“我还记得高考结束后,当得知自己的分数能够进入华东理工大学时,简直要跳起来,激动之情难以言表。”这所学校成为马瑞晞的第一志愿,她如愿踏入这片知识的殿堂。在这里,她开始了全新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长和提升。
也是从大学开始,马瑞晞接触到了各种志愿活动,走上志愿道路。“作为一名曾经接受过研支团老师帮助的学生,我深知志愿服务的意义与价值。正是那段支教经历,让我对华理产生了深深的向往,并坚定了我去帮助更多人的决心。”
身份转变,温暖传递。她先后担任奉贤海湾森林半程马拉松志愿者、海湾花舞宴志愿者,本次进博会,她还和新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大学生志愿者一道成为光荣的“小叶子”。这种并肩作战,让她更感与有荣焉。
◆ 上岗首日几乎不停歇但“真的开心” ◆
进博会不仅是一个展示中国开放形象的窗口,更是一个让新时代青年展现自我、服务社会的舞台。能够参与其中,马瑞晞觉得特别荣幸。这与以往她参与过的志愿服务不同,服务对象更加广泛,观众来自世界各地,还有许多专业人士。这对她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也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她期待,用实际行动去回馈社会、服务他人,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更加深刻地理解进博会以及志愿服务的意义。
马瑞晞的服务点位是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东登录厅的咨询台,面临着巨大的客流压力和问询压力。“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我们的咨询台成为了观众们第一个接触到的服务点。无论是地铁口、天桥还是接驳车,所有方向的观众都会首先来到我们这里寻求帮助。虽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点位的繁忙让大家连续5小时的服务时段内几乎一刻不停。我们不仅要解答观众们关于场馆位置的问题,还要处理各种突发情况,比如观众丢失证件、外宾不熟悉地图等。”
面对这些挑战,马瑞晞和同批次服务的几位“小叶子”展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力。“尽管有些问题在我们的培训手册中并未提及,但我们不能说‘不知道’,我们必须尽力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观众解决问题。”马瑞晞言语坚定。
她称,一些外宾的小语种语言或口音让“小叶子”一时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前届“小叶子”的经验之谈就发挥作用了。大家打开翻译软件,尽力为他们提供帮助。虽然过程有些曲折,但每当看到观众们满意的笑容,“小叶子”感到无比欣慰。
开幕首日,还有一位坦桑尼亚的女士有一批展品想要运入展馆,量大路远,志愿者们就帮助她打电话联系坦桑尼亚国家馆请人前来接应。等待的过程中,这位外国友人只穿了一件薄薄的单衣,显得很冷。同组的李锦文同学脱下“小叶子”的白色风衣外套,询问女士要不要穿一会挡挡风寒。女士欣喜而感激地接过风衣,开心极了,她与当场的志愿者拥抱感谢,并穿着这件格外让人感到温暖的外套与“小叶子”合影。
这一幕,同组的“小叶子”全都掏出了手机,“咔嚓”定格。马瑞晞感到,定格的不仅仅是一张照片,更是人与人之间温暖的互动,在彼此心中,这都注定会成为进博会上难忘的瞬间。
服务还刚刚开始,马瑞晞准备好了“喉宝”,抓紧通勤班车上的休息,她希望能以青春的热情与坚定的信念投入志愿服务,不仅为来宾提供优质的服务,也在过程中砥砺成长,书写属于中国青年的故事,为青春增添亮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