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杂志】以文明治理破解“猫不理”难题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汪斌锋 陈依蔓 摄影:编辑:浏览:10

当前一些城市的流浪猫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区文明治理的难题。流浪宠物是城市常见的现象,相对于流浪狗治理,流浪猫治理的问题则更为复杂。由于一些流浪狗体型较大,可能会引起更多的安全和卫生问题,因此城市管理部门对流浪狗的管理通常更为严格。相比之下,流浪猫由于缺乏官方收容机构,其管理问题一直是社会治理的难点和痛点,进而导致了社区文明治理中边缘性问题的出现——“猫不理”。

不同群体对社区流浪猫的态度复杂。一方面,流浪猫可能携带疾病,对居民及其他宠物构成健康风险。调查显示,流浪猫引发的扰民现象及抓伤居民事件在社区中时有发生,导致部分居民对流浪猫存在厌恶情绪。另一方面,部分爱猫人士对流浪猫抱有同情关爱,并经常投喂猫粮。这一行为虽出于善意,却在无形之中加快了流浪猫的繁衍,进而加速社区内流浪猫聚集。

面对社区内“厌猫”与“爱猫”两大群体之间的争议,社区文明治理面临着“猫不理”困局。如何以更加科学且人道的方式处理流浪猫问题,确保人类与动物和谐共存,上海徐汇、奉贤、浦东、闵行等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社区文明治理的创新探索。

——党建引领创新“流浪猫”治理模式

一是,党建引领,群策群力;上海市奉贤区金海街道通过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方式,将流浪猫治理纳入基层治理范畴,成立了流浪猫治理联盟,借助党建联建平台,联合物业、辖区宠物医院、宠物商户、居民代表和爱猫人士等多方力量,共同商议并实施流浪猫治理方案。二是,制定公约,多方参与;上海市浦东新区洋泾街道山水国际小区在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下,通过民主协商和制定公约的方式,联合小区居民、流浪猫救助志愿者、养宠居民代表、物业等多方参与民主协商,共同讨论并制定了《流浪猫喂养公约》和《文明养宠公约》。公约明确了分工、救助、监督与管理等多项原则性问题,确立了分区域包干责任,由固定人员持续喂养,并统计猫咪数量建立基本档案资料。三是,人民民主,社区协商;通过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和广泛开展社区“猫治理”协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尊重不同居民对流浪猫的态度,充分发挥居民的参与流浪猫治理的协商讨论,有效提升“猫治理”共识。

——数字技术赋能爱心猫屋

一是发挥智能猫屋在流浪猫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近年来,上海市闵行区莘城公寓在流浪猫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该社区创新性地引入了融合远程监控技术、自动化投喂系统及猫脸识别算法的智能猫屋,为流浪猫群体提供了科学且高效的援助机制。同样,徐汇区的虹梅街道通过部署智能猫屋来实现对流浪猫的有效管理。此类智能猫屋不仅为流浪猫构筑了一个温馨的庇护空间,还集成定点喂食与云端监控功能,显著提升了流浪猫的照护质量。二是借助科技工具提升流浪猫管理效能。智能猫屋所配备的云监控功能,使居民能够借助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实现全天候远程监控,手机应用的易用性与便捷性降低了居民参与门槛,使得社区男女老少均能利用碎片化时间参与流浪猫看护,显著提升了流浪猫管理的透明度和居民的互动参与度。三是实现社区居民共同参与流浪猫治理。在科技赋能背景之下,莘城公寓与虹梅街道的社区居民积极响应,共同投身到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行动当中。通过智能猫屋等科技手段与居民参与的有机融合,两地成功构建了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成功典范。此外,社区还深入实施教育与宣传活动,提升居民对流浪猫问题的认知,普及智能猫屋的使用方法及维护知识,有效扩大了关爱流浪猫行动的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公众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

——文明治理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文明治理是一种立足人文关怀,着眼社会文明风尚,尊重各方关切的文明型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有利于破解社区治理中的边缘性治理难题,例如“猫不理”。一是人民全过程参与治理。人民城市人民创建,多方吸纳人民群众意见建议,全过程参与社区治理。在猫治理过程中,为充分考量不同居民的利益点和关切点,组织开展居民治理意见大调查,倾听各方意见与诉求。同时,鼓励社区基金会、企业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流浪猫治理,通过多方合作来共同解决流浪猫问题。二是利用新技术赋能治理。数字技术赋能治理手段表现在猫治理中则是更科学的划定治理区域,更有效的开展猫情监控。通过数据监控引导爱猫居民在特定区域统一投喂。这一措施既能够满足部分居民喂养流浪猫的需求,又有助于维护社区的卫生环境。三是倡导人文关怀与文明风尚。文明治理要彰显人文关怀要倡导文明风尚,有关流浪猫的治理需要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满足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有序。一方面,建立流浪猫救助站,为流浪猫提供临时庇护和医疗救助,开展流浪猫领养活动,鼓励有意愿的居民领养流浪猫;另一方面,加强社区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对流浪猫问题的认识,引入专业社会组织提供治理服务,在猫治理过程中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华东理工大学 汪斌锋 陈依蔓

发布时间: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