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这就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
其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全过程。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鲜明特点,以法治的强制性保证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过程。通过科学立法确保核心价值观,通过严格执法倡导核心价值观,通过公正司法维护核心价值观,通过全民守法践行核心价值观,这是筑牢人民精神家园的必要保障。
其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领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是推动社会发展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应该注重“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既要蹄疾步稳协同发力,又要抓住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切实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的质量和水平,培养更具责任感的公民。
其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多方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展开社会实践、进行人际交往,深刻影响着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与呈现样态。因此,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塑造行为习惯,形成情感认同,化为家风、民风、乡风,达到“日用而不自知”的程度。一方面,突出融入日常生活的时间性规定。抓住特殊性时间点,形成常态化活动周期,顺应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创新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以此满足人民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促进价值要素与空间形态的有机结合。打造沉浸式生活化的教育场景,设计具有吸引力与凝聚力的标志性符号,将特定的价值要求融入各类交往之中,推动核心价值观深刻嵌入日常生活的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交往空间,以此引导人民共享精神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基础和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能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为人民所掌握,直接影响着国家文明水平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通过“三融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助力全社会形成统一的价值导向,培养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激励全民共同奋斗,为筑牢人民精神家园奠定坚实基础。(华东理工大学 汪斌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