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纳德·L·费林加(Bernard Lucas Feringa),荷兰国籍,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华东理工大学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外方主任,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费林加教授长期与中国科学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与中国学者一起持续开展学科前沿研究。他与田禾院士共同领衔组建了“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该中心依托华东理工大学,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旨在打造精准化学与分子工程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高地。费林加教授长期关注青年科学家的培养,他广泛参与中国大众科创活动,并多次与全国青年教师、大学生、高中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探讨科学人生,2018年被上海市政府授予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
育人:从“问”开始
“科学的旅程是一场冒险,发现的乐趣是提出问题,尤其对年轻人来说,提出问题是最重要的。”费林加多次强调了年轻人提出问题的重要性。科学界共同的目标就是去培养下一代的年轻人,费林加认为,大学的学生应从“问”开始,去思考,去整理自己的思想,去明确自己的能力。费林加不断地提醒学生对“自己”发问,提醒他们去面对自己的课题,面对自己的未来。在费林加看来,这些10年、20年以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将会成为下一代科学家,从而去塑造未来的社会。因此,他会建议年轻人、指导年轻人去努力工作,并不断反思自己的研究。
创新:以“学”奠基
回顾自己从荷兰乡村启程,到问鼎诺贝尔化学奖的这一条漫长的创新之路时,费林加说他的幸运在于遇到好老师。这些好老师带领他走上学习之路,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窗户,让他爱上了创造自己的分子世界。费林加说他的导师经常激励他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在他的人生中,他始终记得他的导师汉斯·温伯格教授曾经说过的“希望每一个孩子在他的一生中,都有一个能让他变得与众不同的好老师”。这是导师的美好愿景,也是费林加从教之路的指引。
作为诺奖得主,他经常去中小学和孩子们保持密切的交流,在他看来,“未来需要靠年轻人来创造,我花时间和青少年交流,不是为了现在,而是为了未来——为了他们能在将来更好地塑造这个世界”。在这条由创新主导的人类未来之路上,费林加坚持言传身教。即使在科学的道路上早已摘得桂冠,但他依然在坚持学习。由于他的研究越来越与生物医药、智能药物等紧密联系,他专门买了本1200页的细胞学的书,像个大一新生一样从零开始学起,学习需要了解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启新的创新之路。
得益于费林加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目前已有以色列、英国的多位国际顶尖科学家在华东理工大学任职,联合为青年教师和年轻学生带来更广阔的国际视野。费林加希望推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优秀博士生到华理来做博士后,以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为基础,带领更多优秀的海外学生在中国开启科学研究的求索之路。
在费林加看来,技术变革如此迅速,对未来最好的“预测”就是自己创造未来。“我们曾经创造了现在,当下,我们更应该不分国界,共同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去塑造未来。”“一方面,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研究积攒学术声誉,提高学术能力;另一方面,选择一个全新的领域,争取开创性成果。”这是费林加对华理团队的期待,也是一个国际顶尖科学家在上海这片科创热土规划的育人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