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您,老师】负笈归来,他这样做“引路人”

——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润辉教授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  朱涵煜 摄影:受访者供图编辑:浏览:12

他带领团队努力将基础研究做深做实,针对生物材料领域的“卡脖子”问题,颠覆传统认知,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科研成果,近5年作为单独通讯作者连续在Science Adv.、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Adv. Mater.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并通过与临床专家和企业合作扎实推进转化工作。

他所任教指导的前两批学生中,有4人入选“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且早期成员陆续开始申请高校教职;课题组多名同学获得国家奖学金等奖励,3人入选校“张江树优博”培育计划,2人获评校年度人物,1人获得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

逐学术梦想、传科学精神、享育人之乐,他就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润辉教授。在华理任教的9年里,他始终心怀赤子之心,以持续开拓之姿带领课题组在生物材料领域不断突破、创新,持续发光、发热。


求学华理,负笈归来再续理想

刘润辉与华理的深厚缘分,要从26年前说起。

1997年9月,18岁的刘润辉正式成为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制药学院的一名新生。那时,他需要同时学习制药工程和药剂学两个专业的课程,再加上英语二专的选修,所有的时间除了睡觉都用于上课和参加学生工作,几乎没有休息。“这段充实的经历为我养成高强度的研究工作习惯奠定了基础,也帮助我在出国求学时能很快适应博士导师的工作风格。”刘润辉说。

▲1998年在基础教育学院师生合影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唯行则将至。大二下学期,成绩优异的刘润辉进入“药物化工研究所”体验科研生活、学习科研技能。他逐渐发现自己非常喜欢解析问题的过程,享受通过阅读文献与素未谋面的国际学者进行交流。科学探索的种子在他的心里萌发,并在大三时成长为内心明确而坚定的人生理想。而在大四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刘润辉深刻感受到当时国内的科研条件与国际相比还有着很大差距,因此下定决心出国深造,希望学成归来能为华理、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2004年,从华理硕士毕业后,刘润辉前往美国普渡大学攻博。“在美国求学时,尤其感谢我的博士导师对我严格得近乎苛刻的要求,那些扎实的科学训练的基本规范为我整个学术生涯奠定了扎实基础,让我能够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获得了更好的发展。”回忆起自己的海外求学经历,刘润辉心里满是感恩和感慨。

▲刘润辉在普渡大学读博士

2014年底,在美国经历了5年博士和5年半的博士后训练后,刘润辉不忘自己出国的初心,坚定地选择回归母校,“出国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希望自己回来后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这也是我回到华理后一直坚持在做的,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上”。

▲刘润辉博士毕业照

▲2014年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做博后


慎思厚积,踏实苦干共求突破

突破不会“从天而降”,科研需要长期积累、长期努力才能真正攀登到世界的顶峰。

在课题组建立的过程中,刘润辉带领学生继续践行“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的校训精神。一边搭建实验室,同时抢时间培训学生实验技能;项目需要多学科的交叉知识,就在午饭后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有机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课题推进走不开时,就简单买份三明治当午餐,以便补充能量迅速回归工作状态……正是这样不怕困难,沉下心来勇于探索的精神才让刘润辉的课题组有了厚积薄发的底气。

刘润辉教授课题组长期从事模拟宿主防御肽的研究,致力于解决耐药菌感染难题和发现抗耐药菌化合物。对于研究方向的选择,他分享道:“这都是经过非常慎重以及反复思考确定的,在生物材料大方向上,我通常会基于每一个具体的小领域,去分析研究这个领域为何出现、发展程度以及还有哪些一直悬而未决的难题。我们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够解决难题,实现突破,做出颠覆性工作。”

真正的原始创新来自基础研究。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刘润辉团队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导向、聚焦生物材料领域“卡脖子”问题,突破经典聚合方法的瓶颈,建立了氨基酸聚合物高效合成的新方法,提出了以聚合物模拟多肽的分子设计新策略,探索了解决材料生物相容性难题的新思路,研究成果在抗菌生物材料甚至药物当中有着广阔应用前景。

“这些年我们课题组始终按照国际评价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做系统性研究,争取取得颠覆性成果,这样才能在学术界生存,在科学上有生命力,在转化上有独特性。”谈到科研,向来沉稳严肃的刘润辉“燃”了起来。


言传身教,壮大青年科研力量

“言传身教做老师,脚踏实地做研究。”这是刘润辉的自我要求,也是引领学生不断成长的秘诀。

“在研究中,我坚持不追热点,不急于发表论文,潜心思考找准方向,脚踏实地解决重要的科学问题,坚持用这种以探索和突破为导向的科研思想感染学生,在科研的过程中发掘和培养年轻学子,共享探索乐趣。”以身作则,刘润辉把科学精神贯穿于学生培养之中。

发精品论文、做深入研究。在刘润辉的示范带动下,课题组的研究生逐渐从实验中的畏难转变为乐于接受挑战,能够静心探索难题,成为“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践行者。经过多年的沉潜往复,课题组终于迎来了研究成果的“爆发”。

▲研究成果入选“华东理工大学年度十大学术进展”

在开展模拟宿主防御肽的多肽聚合物的合成以及抗肿瘤功能的课题研究中,博士生邵宁最初对于肿瘤治疗方向可谓是零基础“小白”,而正是在刘润辉的悉心指导下,她逐渐感受到了科学探索的魅力,并坚定了今后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的目标。“课题推进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瓶颈,比如肿瘤模型的建立、耐药细胞的诱导和培养等,每当我向刘老师求助时,他都会跟我一起分析问题,通过阅读文献或帮我联系熟悉这个领域的其他老师,尽力帮我解决问题。”邵宁说。

▲邵宁(左二)在JACS上发表抗多药耐药肿瘤研究论文后合影

科研育人之外,刘润辉在课堂教学以及指导学生“大创”项目的过程中,尤其注重引导学生追求更高人生理想、享受科学乐趣,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前往国内外高水平学校攻博继续深造,以一技之长服务祖国与社会。课题组内多名本科生从科研中发现兴趣与志向,获得了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名校研究生院继续深造的机会。“希望在帮助学生拓展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为华理培养储备更多有望成为领军人才的后备力量。”刘润辉说。

▲与学生讨论课题进展和分析实验数据

▲课题组欢庆新年

潜心学术,倾心育人,刘润辉在坚守热爱的道路上步履不停。“希望我们的科研工作能为后人留下一点贡献与传承,更希望我们能自主培养出一批愿意踏踏实实去做突破研究的新一代科研工作者。”这个朴素的愿望也是激励刘润辉不断思考与前进的助推剂。



发布时间:2023-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