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徐世爱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来到青海大学对口支援,历任青海大学化工学院常务副院长、院长,兼任“盐湖资源化学与过程工程”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25项。
8年前,徐世爱与湟水结缘,来到青海大学化工学院开启了援青生涯。
“学院里有博士学历的教师比较少,经费不足,科研力量也非常薄弱。”这是青海大学最初留给徐世爱的印象。
“心无旁骛抓教育,真抓实干谋发展”是徐世爱担任院长期间始终践行的工作理念。
8年来,他带领班子,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充实学院的师资队伍,强化院级管理,形成了权责清晰、条例规范、考核标准完善、激励体系健全的管理机制,有效提升了管理效率,激发了全院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所在的化工学院被列为青海大学改革试点工作学院。
并肩携手,推动学科发展
“既然来了,就尽最大努力为青海大学化工学院做些实事、做些好事!”徐世爱用朴素的话语表明了最真实的情感。
当了解到青海大学的科研力量非常薄弱后,徐世爱便决心在科研团队的培养和建设方面下大功夫。他组建了9名核心成员组成的“盐湖功能材料开发及应用”科研团队,以高质量教育科研助推高质量教育发展。作为“盐湖资源化学与过程工程”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他积极协调推进协同中心的建设工作,2013年,以华东理工大学于建国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盐湖资源化学与过程工程”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获青海省政府认定并立项建设。
2018年,团队进入青海大学人才高地建设的名单。近5年,团队成员获得的科研经费约占整个化工学院的40%,学院获批的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就有8项来自团队成员,经费占比达65%。
作为学院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徐世爱积极组织和参与“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点的申报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学院终于在2021年获批了“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点。此外,他还大力协助青海大学培育博士生导师团队,共同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方向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积极推进“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点的申报。
“很幸运,见证了青海大学的变化与发展,这片土地值得我们为之奋斗。”徐世爱说。
全面融入,助力人才培养
2019年9月,青海大学的李子恒同学来到华东理工大学,开始为期2年的交流学习。“华理的校园生活充实,学习风气浓厚。交流期间,我还与同学参与了科研项目,拓宽了学术视野,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他说。
李子恒从青海到上海的求学路,得益于两校之间的联合培养项目。2013年,华东理工大学与青海大学建立了“1+2+1”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徐世爱担任院长后,积极沟通和协商,进一步完善了“1+2+1”培养机制。这一项目涵盖“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制药工程”“环境工程”“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特色优势理工类专业。至今,已有169名学生成为该联合培养项目的受益人。
2015年开始,徐世爱在青海大学招收研究生,连续6年为青海大学研究生开设“材料微观结构分析方法”课程,结合专业特点为师生开展学术讲座10余场。优质的教学效果,让这位远道而来的教师深受学生好评。到目前为止,他累计指导了13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其中,已有3名硕士、2名博士顺利毕业。
“徐老师事务十分繁忙,但是忙碌一天后,他总会去实验室看望我们,指导我们实验研究,和我们探讨实验现象与注意事项。”青海大学青年教师毕秋艳提起她的博士生导师徐世爱时这样说。
徐世爱对学生的关心不仅限于实验研究,他更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热爱运动的徐老师经常组织户外活动,例如,打羽毛球、跑步、跳绳、做游戏等,每周一两小时的羽毛球运动现在已经成为组里的惯例。
为加强青海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徐世爱不仅自己担任青海大学化工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指导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还为其他学院的青年教师引荐导师。截至目前,华理累计录取了40名攻读博士学位的青海大学教师,已有近30人毕业后回到青海大学工作。
深化改革,激活内生动力
“2015年之前,学院采取的是院系两级行政管理模式,各个系和学院之间没有形成很好的合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院的发展。” 徐世爱坦言。
他坚持问题导向,试点先行。2014年,化工学院被列为青海大学改革试点工作单位,撤销系级行政管理权限、成立基础化学中心、重新制定职称评定条例、改革绩效评价体系、成立教授会…...在徐世爱的推动下,一项项改革与创新举措出台。
“我们缩短了管理链条,撤销了4个系办公室,撤销了科研管理部,将各系辅导员、班导师、教务老师等统一由学院直接管理,还增设了科研秘书和研究生秘书岗位,进一步强化了院级管理。”徐世爱说。
原先,“四大化学”作为全校很多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分散在各个系、教研室,缺乏统一协调,相应的实验教学也缺乏统一安排,给排课和教学工作带来诸多困难。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他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重要基础课教研室重组合并,成立了化学教学中心,负责统一管理和协调基础化学的课堂和实验教学。
“如何最大限度调动学院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激发教师内在的工作动力”是徐世爱经常思考的问题。针对重教学、轻科研评价体系难以很好地适应青海大学快速发展这一问题,他主持修订了职称评定条例,将评价体系调整为教学科研并重,参考华理及其他兄弟院校的绩效考核办法,结合青海大学实际情况,制定了化工学院绩效评价体系,将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进行量化考核,特别是针对科研工作,建立了完整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有效激发了学院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为“双一流”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来做。”徐世爱说。为了充分发挥教授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他主持成立了教授会,负责教师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奖惩以及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计划修订、评奖评优、学位认定等工作。
缩短管理链条,提升工作效率;搭建学习平台,学术氛围浓郁;科学考核业绩,教师干劲十足……一系列颇显成效的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学院的发展,也让徐世爱赢得了师生的尊敬和各方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