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奋进】将专业所学用于基层所需 她就是这样一个接地气的“月亮”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徐舟 摄影:受访者提供编辑:浏览:2719

人物简介

吕高月,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2017级本科生,中共预备党员。她坚持知行合一,以社会实践诠释家国情怀,用专业知识服务城乡发展。曾获上海市“优秀共青团员”、上海市“知行杯”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特等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市金奖等荣誉。

虽然名字叫“高月”,可是她一点儿也不高冷,相反,在同学眼里,开朗爱笑的吕高月对于一件事情或一份工作的热爱和坚持,就像一团火一样,时刻影响和激励着周围的人。

她带领团队走进湖南怀化和云南寻甸乡村,为乡村儿童启志增能;走进青浦盈浦街道城中村,倾听居民心声,为街道顺利完成拆迁工作提供咨询建议报告获认可。她的特点就是——“接地气”!   


深入实际,走进城中村

作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的一名学生,吕高月始终牢记“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的教导,渴望将专业所学用于社会所需,社会调查是她在专业学习中的常态。

在一次城市调研中,吕高月和几位同学一起走进了上海青浦区的某个城中村。在这里,她们遇到了一家5口蜗居40平米小屋的刘大爷,遇到了因为拆迁事宜与租户发生纠纷的王阿姨,遇到了频频上访立志要当钉子户的赵大哥。映入眼帘的脏乱和破败,与上海大都市的繁华那么格格不入,让她们感觉特别惊讶,而居民生活在这样的状况中已经整整4年。   

怎样才能让城中村的顽疾顺利解除?如何改变当地居民的生存状态?针对这些问题,吕高月作为负责人,发起了国家级“大创”项目“风险治理视角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要素识别研究——以青浦区Z城中村为例”的研究。阅读文献、了解研究现状、实地走访、深入研究当地情况,她们围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这个主题,将足迹印在了青浦区的各个角落。

项目刚开始时的困难,曾一度让吕高月她们抱着问卷站在街头,陷入茫然:居民对拆迁政策不满,对她们怀有戒心,刚一听到来意,就把打开的一条门缝“砰”地关上,街道也拒绝提供过多信息。对此,吕高月和团队及时调整策略——通过闲聊拉近和当地居民的关系。当她们再委婉地提出调查的意愿后,几位热心居民就给予了帮助,渐渐地,更多居民的心扉打开了。

在导师的指导下,她们通过50余次实地深度访谈,拿出了6万多字扎扎实实的报告,凝炼了7条后来被拆迁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性建议。拆迁工作最终顺利完成,让她们感到欣慰,也获得了成就感:原来,自己的努力真的能给居民的生活带来变化,能为社会发展尽绵薄之力。在基层政府的推介下,她们的事迹获得了《解放日报》等媒体的报道,研究成果也获得了上海市“知行杯”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特等奖等9项荣誉,吕高月本人也受邀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进行经验展示。


化知为行,施展专业才能

“家国情怀不应局限于城市,中国很大,还有许多需要青年人服务、奉献的角落。”早在中学时候,吕高月就萌生了支教的心思。大一暑假,她迫不及待地报名参加学院的“映山红支教团”,前往湖南怀化的山村支教,为孩子们开设暑期夏令营课程。

大二暑假,她又作为“映山红支教团”团长,带队前往云南寻甸六哨乡小学支教。这次,支教团采用了华理“醒狮行动”项目开发出的特色课程——“个人—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综合启志增能培育方案,其中包括职业教育课程、艺术培育课程、生命教育课程、民族文化课程、家庭教育课程等等。课程通过简单易学又安全的科学小实验、生动有趣的艺体活动等内容,将启志增能理念有机融入,以激发青少年个人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自我增能。

一个多月的时间,800多堂的特色课,虽然让人感到疲惫,但看到孩子们逐渐自信开朗的显著变化,也肯定了吕高月的实践道路,这更坚定了她运用专业所学为祖国脱贫攻坚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现在的她,作为华理“醒狮行动”新一任校内负责人,已经主讲了10余场校院级实践分享会,希望带动更多同学投身实践助人队伍。“用脚丈量每一寸土地,用心聆听每一个故事,是一件充满成就感的事情。”这些实践让吕高月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强的自信心和认同感,也让她更加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那就是:扎根乡土、投入民生,将专业知识与国家战略、社会现实相结合,通过学术研究、亲身实践为城市防控风险建言献策。

已经保研华理行政管理专业的吕高月即将迎来与华理的下一个3年约定。在接下来的暑假里,她将到江西井冈山,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血脉,继续对乡村儿童的精神帮扶之旅。

发布时间:2021-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