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秩风华 逐梦于“理”】迎七秩校庆,院士讲坛精彩纷呈

稿件来源: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作者:科研院、生工学院   |摄影:科研院   |编辑:   |浏览量:1058

科研院

七秩攀登,初心如磐。为迎接学校七十周年校庆,进一步加强高端平台建设、促进前沿学术交流,近日,由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七十周年校庆理工科系列讲座活动之院士讲坛陆续举行,江南大学陈坚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孙宝国院士、北京化工大学谭天伟院士以及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分别受邀开讲,为校内外师生带来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四场院士论坛由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赵黎明主持,1000余名校内外师生在线聆听了“大家”智慧。

10月12日,陈坚院士以“生物技术:食品资源挖掘与创制”为题作了学术报告。作为科技部“十四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顶层设计专家,陈坚院士从未来食品与中国食品的挑战、食品蛋白资源与大食物观、向植物要蛋白、向微生物要蛋白和向动物要蛋白等五个方面进行了介绍,详细地阐述了植物蛋白、微生物蛋白、人造肉等替代蛋白的开发现状、重要创新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他指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植物蛋白结构、风味、营养等的理性设计与改造,动物肌肉细胞的大量获取和肌肉组织的大规模低成本培养,以及植物蛋白肉和动物蛋白肉的食品化等。陈坚院士指出,未来食品的主要任务是解决食物供给和质量、食品安全和营养、饮食方式和精神享受等问题,未来食品的发展路径将走3T(BT生物技术、IT信息技术、FT食品技术)融合的高技术产业之路。

同日,孙宝国院士以“大食物观与食品创新”为题,从大食品观、食品原料创新、食品风味创新、食品功能创新和食品生产创新这五个方面生动讲解了对大食物观和食品创新的理解与感悟。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大食物观,孙宝国院士认为这为消费者饮食结构变化和未来食品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孙宝国院士指出,传承与创新是食品人的使命,食物原料应从主料、配料、食品添加剂角度进行创新,并强调在食品风味创新时要实现“风味、健康”双导向,要使食物对人体更加有益以及要实现食品生产现代化。面对预制菜和传统饮食存在的矛盾与冲突的问题,孙宝国院士认为,一方面要继续发展传统菜肴,另一方面要探索传统菜肴中的美味奥秘,利用科学技术将手艺变为工艺,并且不断增加风味、完善技术,使美味延续下去;预制食品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对传统饮食的补充,而传统餐饮业是预制菜的一个重要源泉,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10月18日,谭天伟院士作题为“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第三代生物制造”的学术报告。谭天伟院士首先介绍,生物制造在CO2减排显示出巨大潜力,世界主要国家均积极推进生物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欧盟为例,宣称2025 年生物能源要代替20%的化石能源;今年6月,欧盟又制定了新的生物经济行动方案,要在2050年用工业生物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碳中和的目标。我国生物制造技术近年来快速发展,但仍然存在不少“卡脖子”问题。生物制造核心是高效的生物催化剂,即酶和菌种,而我国在上述两类生物制造核心催化剂方面的自主率仍然不足。同时,要达到碳中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必不可少。目前在冰岛建了一个利用地热能通过化学催化驱动二氧化碳生产甲醇的工厂,这表明是完全有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驱动生物制造的。谭天伟院士强调,生物制造未来发展的关键主要包括原料绿色化、过程绿色化和产品绿色化。随后,谭天伟院士还围绕第三代生物制造国际前沿研究背景、研究任务、预期目标、研究成果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人工光合作用—光酶耦合固碳、微生物CO2的利用、电催化CO2与微生物电催化固碳等方面的研究情况。

10月19日,朱美芳院士以“纤维材料的前世今生”为题,从“纤维之源”“纤维之今”“纤维之望”等三个方面介绍纤维材料的前世今生。朱美芳院士首先介绍了纤维的分类,再从历史的维度介绍了我国以及世界的纤维发展,重点阐述了我国纤维主流的发展方向是高性能、多功能、生物基。通过气凝胶和碳纤维的案例分析,朱美芳院士具体阐释了这两种纤维所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方式,并总结提出“有机/无机杂化实现结构功能一体化”的纤维发展战略。随后,朱美芳院士借用实例讲述了中国以及世界对于下一代纤维的发展方案,并强调要从“一个国际会议”“一个国际大奖”“一本纤维期刊”“一个科普平台”“一个国际联盟”这“五个一工程”进行未来纤维学科的发展。最后,朱美芳院士还分享了课题组的学术成果,并再一次强调了纤维材料对未来产业的重要性。

四位院士对学校七十周年校庆表达了祝贺和祝福。参会师生纷纷表示,通过聆听系列讲座不仅对前沿创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科研思想深受启迪,还从四位顶级科学家身上学习到了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将激励自己在科研上勇于创新、勇挑重担。

发布时间:2022-10-24
(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