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3月25日,华理信息学院2021级本科生陈焕东在华山医院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成为上海市第7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CHINADAILY、光明日报客户端、中国新闻网、解放·上观、文汇·上观、澎湃新闻、新民·上观、上海教育电视台、东方网、青春上海、上海教育新闻网、第一教育、上海科技报等10余家媒体进行了原发报道。本篇选取了部分报道予以转载。
【CHINADAILY】Shanghai student donate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A senior undergraduate from Shanghai-based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leted a donation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at Shanghai Huashan Hospital on Tuesday, becoming the 700th donor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in the city.
Chen Huandong, a student from the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the university, said his decision to make the donation was inspired by another student from the school who did the same two years ago.
After signing up for donation, Chen received a call from the Shanghai Branch of the 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 in October, informing him of a successful preliminary match with a patient. He proceeded with the procedure and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e high-resolution blood sample matching test in January.
To prepare for the stem cell collection, Chen dedicated himself to rigorous exercise, proper nutrition, and a regular sleep schedule. He ran four kilometers daily, ensuring his health was in optimal condition for the donation.
Chen received mobilizing agents for four consecutive days starting from Friday, and began the donation process on Tuesday. He contributed about 200 milliliters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suspension after over five hours of collection.
'As far as I know, the recipient is a child. I hope that the child can overcome the disease and recover soon, and grow up to be a brave and kind person,' said Chen.
【光明日报客户端】华理学子接力捐“髓”为生命“续航”
“2年前的我被学长的经历深深打动,选择接过学长手中的接力棒,希望自己的小小举动,能为另一个生命点燃希望的曙光。”3月25日,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陈焕东在华山医院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成为上海市第7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陈焕东也是继王浩栋之后,华理信息学院第二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们为在生命线上挣扎的血液病患者送去了希望。
捐献当天,上海市副市长、上海市红十字会会长陈宇剑,徐汇区副区长、徐汇区红十字会会长罗华品以及华东理工大学校领导等依次进入采集室,看望慰问陈焕东,并向他送去了温暖和关怀。
2023年春天,在学校的公益讲座和学院年级大会上,王浩栋学长作为上海第52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眼中闪烁的坚定和自豪,深深触动了我。”陈焕东毫不犹豫地和同学一起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期待有朝一日也能像学长一样为患者送去希望。
2024年10月,正值大四学年,陈焕东接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通知他与一名患者初筛配型成功,询问是否还有意愿继续捐献。那一刻,震惊、紧张与幸运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多种情绪交织在一起。陈焕东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依旧热血澎湃,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丝隐忧:捐献是否会对健康有所影响?毕业临近,学业与生活节奏是否会因此被打乱?为了打消心中的疑虑,陈焕东查阅了大量资料,对造血干细胞捐献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了解到,现在的捐献技术已经很成熟,不会对身体造成损伤。”这些科学知识和榜样的力量,让他更加坚定了捐献的决心。
为了平衡捐献与学业生活的节奏,陈焕东从2024年10月就开始积极准备毕业事项,在秋招中主动出击并收获了心仪公司的录用函。同时,考虑到捐献与毕业设计的时间比较接近,他提前筹备毕业设计作品,在寒假期间就将开题报告完成。另一方面,为了以最佳状态迎接造血干细胞采集,他开始加强锻炼、注意营养饮食和规律作息,每天坚持4公里长跑,全力以赴将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
2025年1月,陈焕东在收到高分辨血样配型成功的消息后立刻将情况告知了父母。“我的父亲听说后表示了支持,母亲一开始还有些担心,但在我的介绍和科普后,她逐渐放下了心中的顾虑。”
时间来到3月,红十字会正式确认捐献安排。从3月21日开始,陈焕东连续4天接受了动员剂注射。3月25日,正式开始捐赠,经过5个多小时的造血干细胞采集,陈焕东贡献了约20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采集好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经过严密保护,被紧急送往患者所在的医院。
“市、区领导的关心与重视,红十字会、医院工作人员贴心的后勤服务,校院领导、老师、同学的鼓励与陪伴,家人、朋友的关心与照顾,让我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温暖与支持,深刻体会到了爱与希望的力量。” 陈焕东在捐赠后表示。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学长王浩栋也来到了现场为他加油鼓劲,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并赠送了学习生活用品。
这份来自“过来人”的温暖,也让这场爱心接力更具力量。“这是一场时隔4年的传递和接力,未来我也将积极投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活动中,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这场巨大的接力中,传递善意,延续‘血脉’火种。”陈焕东表示。
谈起那位素未谋面却命运相连的受捐者,陈焕东说道:“我大概知道他是一位小朋友,小小的身体在承受着病痛的折磨。希望他能战胜病魔,早日康复,长大后成为一个勇敢的人,也希望他能带着我的这份善意,将它传递下去。”暖心的话语饱含着陈焕东对受捐者深深的祝福与牵挂。
生命接力,大爱相“髓”。陈焕东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更多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队伍中来,为更多血液病患者带去希望,照亮他们的生命之光。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
【解放·上观】“生命来之不易,帮助别人很快乐!”上海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700例
上海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捐献今天正式突破700例,预计上海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捐献本周内实现8例,再次刷新本市捐献实现速度,将累计实现704例捐献。
早上10点整,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住院楼5楼看到三位捐献者,勇敢而乐于助人的他们这样说,“生命来之不易,能帮助别人很快乐!”
小陈是华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系学生,斯文白净的他今年大四即将毕业。小陈静静躺在床上,“生命的种子”流淌至机器,未来将注入患者体内,挽救全新的生命。小陈说,大二时受到学长王浩栋(上海市第528例捐献者)的事迹感动,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当得知自己与患者配型成功时,他毫不犹豫,深知这份选择的背后既有勇气,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珍重。
21日,小陈入住华山医院为干细胞捐献做前期准备,今晨他吃了点包子,一切就绪。“除了打针时有点酸痛,现在没什么其他感觉。”小陈说,“工作已找好,毕业论文与答辩也基本走完流程,这个节点来捐献干细胞,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画上个完美句号。”谈及希望,他直言,“最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点燃生命!”
小朱就职于松江区应急管理局,今天是他第二次捐献干细胞。就在去年11月,小朱已为一名罹患噬血细胞综合症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然而,由于患者免疫系统恢复缓慢,需要进行淋巴细胞回输,即需要小朱二次捐献。当得知这一消息时,小朱和家人进行简单沟通,毅然决定撸起袖子继续献上爱心。
“上一次捐献时有过相关告知,因此得知要二次捐献时,其实我有心理准备”,小朱回忆:去年捐献后经过一个月休整,自己“满血”回归工作。这次他提前就开始运动锻炼,顺利通过各项检查。记者了解到,小朱2007年读大学时就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去年单位得知他的感人事迹后,好几位小年轻也跟着报名入库传递爱心。五岁的儿子得知爸爸又去“做好事”倍感自豪,“爸爸,我们全家等你回来!”小朱的床前围着鲜花、奖章和证书,他笑着说,“生命来之不易,我能有幸帮助别人很快乐!”
据悉,包括小陈、小朱在内,上海本周将实现8位捐献者,他们用实际行动弘扬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彰显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他们分别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国红十字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红十字医院)、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完成捐献,采集的造血干细胞当日就送达各患者所在医院准备移植。
上海市红十字会同时透露消息:目前我国约有400万名血液病患者,仅白血病患者每年新增4万人,儿童约占50%以上,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最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但很多血液病患者因缺乏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无法进行移植而失去生命。中华骨髓库在18-45周岁的适龄人群中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动员,旨在扩大捐献知识知晓面,扩大社会对捐献事业的关注和参与面,为患者带去生命的希望。
记者了解到,1992年上海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社会宣传与志愿者征募工作,并于1996年实现了全国第一例捐献。2015年上海率先在全国实现自主采集入库,通过线上申请,口腔黏膜样本自助采集并回收样本进行检测实现登记入库,目前是全国唯一一个可以通过血液和口腔样本双渠道入库的省市。截至3月25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上海市分库累计在库志愿者近19万人。
捐献者经体检合格后,通过注射动员剂将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通过外周血成分献血的方式采集,整个过程无损捐献者健康,大约200毫升的采集量就可以挽救一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市红会呼吁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其中,用爱点燃生命。
【附】
8位捐献者分别是:
第697例奉贤区海湾镇的居委会干部蔡强
第698例松江区应急管理局干部朱布翰
第699例上汽通用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员工陈文斌
第700例华东理工大学学生陈焕东
第701例浦东新区匡道雷晨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员工周晓飞
第702例青浦区赵巷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治疗师郭怡婷
第703例青浦区练塘镇浦南村村书记蒋超
第704例浦东新区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员工罗雨翔。
【文汇·上观】这是平凡人也能创造的生命奇迹,上海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700例
上午10点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号楼病房,华东理工大学大四学生陈焕东正躺在病床上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血液顺着透明的管路蜿蜒,静静流过血细胞分离机,被提取出“生命的种子”——造血干细胞。
陈焕东是本市第700例捐献者。记者今天(3月25日)从上海市红十字会获悉,截至目前,本市已累计实现702例捐献。3月28日,还有2名志愿者将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和仁济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届时将实现704例捐献。在3月的最后一周,上海有望实现一周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刷新本市捐献速度。
陈焕东来自湖北省黄冈市。读大二时,他便被同系学长王浩栋(上海市第528例捐献者)的事迹感动,志愿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简称“中华骨髓库”)。今年3月,他得知与患者配型成功,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决定捐献,“家人都很支持我,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可怕,这是平凡人也能创造的生命奇迹。”
包括陈焕东在内,今天共有三名志愿者在华山医院实现捐献。
第698例捐献者朱布翰就职于松江区应急管理局,这是他第二次捐献。去年11月,朱布翰为一名罹患噬血细胞综合症的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但因患者恢复欠佳,他再度被“召回”,为这名患者捐献淋巴细胞。“帮助一个人是很快乐的事,我也希望能给后辈做个榜样。”躺在病床上的朱布翰一脸轻松,在他的带动下,单位里不少年轻人都选择加入中华骨髓库,传递生命的希望。
第699例捐献者陈文斌是上汽通用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员工。2009年入库后,他始终保持当年救人的初心,接到配型成功的消息,第一时间便安排好工作和生活,积极配合相关检查,确保捐献流程的快速启动。如今能如愿捐献,他认为是患者的幸运,更是他的一次髓缘和遂愿。
目前,我国约有400万名血液病患者,白血病患者每年新增4万人,儿童约占50%以上。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最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但很多血液病患者因缺乏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无法移植而失去生命。
中华骨髓库在18至45周岁的适龄人群中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动员,旨在扩大捐献知识知晓面,扩大社会对捐献事业的关注和参与面。
1992年,上海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社会宣传与志愿者征募工作,并在1996年实现了全国第一例捐献。2015年,上海实现自主采集入库,通过线上申请,口腔黏膜样本自助采集并回收样本进行检测实现登记入库,目前是全国唯一一个可以通过血液和口腔样本双渠道入库的省市。
截至目前,中华骨髓库上海市分库累计在库志愿者近19万人。患者通过医院申请中华骨髓库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检索,寻找人类细胞抗原相匹配的供者。供患双方匹配相合的概率从几百到几万分之一。捐献者经体检合格后,通过注射动员剂将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通过外周血成分献血的方式采集,如同献血一般,整个过程无损捐献者健康,大约200毫升采集量即可挽救一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
【澎湃新闻】上海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700例,本周将实现8例捐献
3月25日上午10时,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住院部5楼病床上,大四学生陈焕东正在接受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通过身旁的血细胞分离机连续5个小时的循环运转,采集好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紧急送往与之匹配的血液病患者所在医院。
陈焕东是上海第7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目前为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上海市红十字会方面透露,3月24日至3月28日这五天里,上海将实现一周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累计捐献人数达到704例。
上海市红十字会透露,目前中国约有400万名血液病患者,仅白血病患者每年新增4万人,儿童约占50%以上,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最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但很多血液病患者因缺乏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无法进行移植而失去生命。中华骨髓库在18-45周岁的适龄人群中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动员,旨在扩大捐献知识知晓面,扩大社会对捐献事业的关注和参与面,为患者带去生命的希望。
资料显示,1992年,上海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社会宣传与志愿者征募工作,并于1996年实现了全国第一例捐献。2015年,上海率先在全国实现自主采集入库,通过线上申请,口腔黏膜样本自助采集并回收样本进行检测实现登记入库,目前是全国唯一一个可以通过血液和口腔样本双渠道入库的省市。截至2025年3月25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上海市分库累计在库志愿者近1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