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心理委员研究协作组常务理事会议在我校举行

稿件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心理咨询中心   |摄影:心理咨询中心   |编辑:   |浏览量:10

心理咨询中心

2月22日,由中国心理学会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指导、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心理咨询中心承办的全国高校心理委员研究协作组常务理事会议在华东理工大学举行。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的近20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共同探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科学有效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水平。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刘明波,中国心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刘正奎教授,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华东片区组长、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周晓林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大学心理研究所创始所长詹启生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崔姗姗,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副部长、心理中心主任征春秀出席此次会议。会议由全国高校心理委员研究协作组组长、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刘卉主持。

崔姗姗代表学校向与会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她在欢迎辞中表示,华东理工大学始终坚持将促进心理健康贯穿育人全过程,努力构建具有华理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通过构建“1+N”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深化“朋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内涵等多元化举措,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育人实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她表示,作为全国高校心理委员研究协作组理事单位,华东理工大学愿同各高校一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刘卉回顾了全国高校心理委员研究协作组的设立背景与发展历程,同时提出了未来工作的展望与期待。周晓林特别强调了心理委员作为学校和学院心理健康工作的桥梁,就像“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一样,深入到学生群体中,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更加主动、快捷。刘明波指出,心理委员不仅是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力量,更是提升学生心理自助与助人能力的关键角色,希望进一步加强心理委员队伍建设,完善朋辈辅导机制,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詹启生回顾了心理委员制度的创建历程,希望各高校继续发扬这一制度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提升心理委员的专业能力,推动心理健康工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刘正奎表示,在人工智能浪潮下,新时代心理健康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心理委员队伍作为“最后一公里”的工作抓手,是思政工作的生力军和校园文化的营造者,希望未来持续增加学习资源,努力将心理委员队伍培养成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

会上,全国高校心理委员研究协作组向华东理工大学赠送了心理委员工作系列书籍。

本次会议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内容既聚焦当下实际问题,又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发布时间:2025-02-25
(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