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我校14项科技成果亮相工博会获媒体关注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媒体华理   |摄影:受访者供图   |编辑:   |浏览量:18

9月24日,第24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拉开帷幕,本届工博会以“工业聚能 新质领航”为主题,75所国内外高校携615项科技创新成果亮相高校展区。我校今年共有14项科创成果参展,涵盖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与新能源、工业自动化、石油化工等多个领域。光明日报客户端、中国科技网、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中国证券网、中国新闻网、中化新网、科学网、上海教育、新民客户端、东方网、界面新闻、东方财经浦东、青春上海、上海科技报、上海教育新闻网、周到等近20家媒体平台,对此进行了原发报道。


【中国证券网】华东理工大学14个项目亮相工博会

中证网(记者 王可)9月24日,第24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简称“工博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拉开帷幕,华东理工大学共有14个项目参展。

华东理工大学易建军领衔研发的基于“感算控”融合的具身机器人项目,针对不同的环境和使用需求完成了系列工作,成果可在野外搜救、反恐处突、室内外服务作用等场景中应用,在工业领域中则可满足物料抓取、转动以及复合作业等应用需求。

华东理工大学白志山领衔的“面向硫酸烷基化的干式分离成套技术装备”项目,通过理论研发、设备开发、工艺革新的全流程创新,突破了传统工艺的桎梏,为碳四硫酸烷基化注入“绿色能量”。截至目前,该项目成果已推广应用到全国12个省份的23个化工项目中。

华东理工大学惠虎团队和合作者突破了高安全性承压设备超压泄放装置的关键技术瓶颈,从基础研究到产品研发都取得了创新性成果。“高安全性承压设备超压泄放装置关键技术”项目先后为秦山核电站二期、岭澳核电站二期、红沿河核电站等提供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超压泄放产品。

华东理工大学钟伟民团队针对粉料制备以及物料烧成2大关键环节,提出了“水泥生产过程智能优化调控系统解决方案”,使生产流程操作自动化,助力水泥企业打造智能工厂。该系统已经成功应用在芜湖海螺、陕西生态水泥等企业的大型熟料生产线,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华东理工大学郭勇带领的“生物质转化制备塑料单体——呋喃二甲酸”项目,完成了从生物质出发经5-羟甲基糠醛转化生产2,5-呋喃二甲酸关键技术的实验室开发,为提升对生物质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污染物及碳排放作出了贡献。

华东理工大学胡彦杰团队参展的项目为“功能纳米材料的火焰燃烧合成及其产业化应用”,应用该研发工艺生产出的二氧化钛功能纳米材料,可以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功能添加剂,有效改善锂电池的离子电导率和循环稳定性,已经实现产业化。

在农业领域,华东理工大学吴清指导本科生团队设计的“世代蔬香——小型智能多功能农机”可应用于山地、丘陵等大型农机不适用的地区,整车采用多功能、模块化的设计,能够实现翻土、覆土、播种以及喷灌的作业功能。华东理工大学马新玲指导学生设计的“智能农田管家”,是一款集成多功能农业模块的智能农业机械,致力于提高小型农业机械的效率和自动化水平,可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养护等领域,贯穿农作物生命全周期。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2024年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举办(节选)

机器人的进化故事越来越精彩;工业互联网链接出更多传奇;国际巨头与本土企业共融共舞……瞄准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和重点领域,2024年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日前在沪开幕。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一批工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代表性成果集中亮相。

高校科研成果组团亮相

涵盖光伏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复旦大学今年共有15个项目参展工博会。参展项目中,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孙耀杰、青年副研究员王瑜团队与国网上海公司的张宇团队合作研发的光储联合系统,能够满足光伏、储能、电网等需求,在达到低碳目标的同时实现电能的高效与平稳输送;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视频图像处理器实验室教授范益波提出的一种用于ISP的实时自动超参数优化方法和系统,首次实现了ISP参数的实时在线搜索,并显著提升了图像质量……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因在重大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革新和成果转化领域的卓越贡献,获得了工博会增设的CIIF工匠奖。

东华大学携12项科技创新成果亮相工博会,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融合创新方面持续发力。吃完外卖,废旧餐盒去哪儿了?参观者可能很难想象,展位上展出的几件低碳丙纶面料T恤竟然是再生餐盒料。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李斌团队创造性地把废旧餐盒通过加工改性,制备得到超细丙纶纤维,解决了再生餐盒料除杂、去味、纺丝以及面料生产等多个环节的技术难题,成功打通了“再生餐盒—切片—造粒—拉丝—织布—制衣”的技术路线,并做成了具备快干功能的面料和T恤,实现了从餐盒到T恤的循环利用,可谓“变废为宝”。此外,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陈南梁团队研发的大型星载可展开天线金属网材料重磅亮相,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我国发射的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SAR)——陆地探测四号01星,让卫星在浩瀚的宇宙中既能看得广、看得细,还能看得快、看得清。

华东理工大学共有14个项目参展,其中不少项目都来自于华东理工大学机械动力与工程学院,比如易建军领衔研发的基于“感算控”融合的具身机器人项目。团队针对不同的环境和使用需求完成了系列工作,成果可在野外搜救、反恐处突、室内外服务作用等场景中应用,在工业领域中则可满足物料抓取、转动以及复合作业等应用需求。


【科学网】华理多个项目亮相工博会

9月24日,第24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拉开帷幕,华东理工大学共有14个项目参展。

其中不少项目都来自于华东理工大学机械动力与工程学院。

如易建军领衔研发的基于“感算控”融合的具身机器人项目。团队针对不同的环境和使用需求完成了系列工作,成果可在野外搜救、反恐处突、室内外服务作用等场景中应用,在工业领域中则可满足物料抓取、转动以及复合作业等应用需求。

吴清指导本科生团队设计的“世代蔬香——小型智能多功能农机”可应用于山地、丘陵等大型农机不适用的地区,整车采用多功能、模块化的设计,能够实现翻土、覆土、播种以及喷灌的作业功能。

马新玲指导学生设计的“智能农田管家”,是一款集成多功能农业模块的智能农业机械,致力于提高小型农业机械的效率和自动化水平,可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养护等领域,贯穿农作物生命全周期。

白志山领衔的项目“面向硫酸烷基化的干式分离成套技术装备”,通过理论研发、设备开发、工艺革新的全流程创新,突破了传统工艺的桎梏,为碳四硫酸烷基化注入“绿色能量”。截至目前,该项目成果已推广应用到全国12个省市的23个化工项目中。

惠虎团队和合作者突破了高安全性承压设备超压泄放装置的关键技术瓶颈,从基础研究到产品研发都取得了创新性成果。“高安全性承压设备超压泄放装置关键技术”项目,先后为秦山核电站二期、岭澳核电站二期、红沿河核电站等提供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超压泄放产品。

此外,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钟伟民团队,针对粉料制备以及物料烧成2大关键环节,提出了“水泥生产过程智能优化调控系统解决方案”,使生产流程操作自动化,助力水泥企业打造智能工厂。该系统已经成功应用在芜湖海螺、陕西生态水泥等企业的大型熟料生产线,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郭勇带领的“生物质转化制备塑料单体——呋喃二甲酸”项目,完成了从生物质出发经5-羟甲基糠醛转化生产2,5-呋喃二甲酸关键技术的实验室开发,为提升对生物质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污染物及碳排放作出了贡献。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胡彦杰团队参展的项目为“功能纳米材料的火焰燃烧合成及其产业化应用”。应用该研发工艺生产出的二氧化钛功能纳米材料,可以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功能添加剂,有效改善锂电池的离子电导率和循环稳定性,已经实现产业化。


【东方网】从汽油品质升级到电池续航提升,工博会上华东理工大学带来一批“硬核科技”

东方网记者朱雯9月24日报道:提升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性和续航能力的纳米材料、提升汽油品质的硫酸烷基化工艺、能让让秸秆变废为宝的生产线……这些“硬核科技”都是第24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华东理工大学带来的参展项目。据了解,华东理工大学共有14个项目参展本届工博会,涵盖新能源材料、石油化工、生物基材料等多个领域。

“锂电味精”助力电池续航与安全 自研燃烧反应器打破国际垄断

作为一名新能源汽车车主,你是否也曾烦恼于它的电池续航能力,担忧它的电池安全性?这也正是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胡彦杰教授潜心研究的一个问题。

值得欣喜的是,胡教授20年磨一剑专攻的“功能纳米材料的火焰燃烧合成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目前已经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他们的研发工艺,生产出的二氧化钛功能纳米材料,可以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功能添加剂,有效改善锂电池的离子电导率和循环稳定性。为此,胡教授还给它起了个有趣的别名——“锂电味精”。

要实现工业上的大规模制备,对燃烧反应器的要求极其苛刻。长期以来,燃烧反应器的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赢创、卡博特、德山曹达等跨国化工巨头企业手中。

瞄准核心问题,胡彦杰教授团队经过反复实验验证,终于开发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预混合多重高速射流燃烧反应器,为项目实施打下根基,此后,通过纳米二氧化硅、纳米二氧化钛等产品制备,项目研究不断开枝散叶。

农业废弃物变身高附加值产品 这项技术让秸秆变废为宝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其中大部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何通过高效的分离提纯、催化转化技术,将所谓的“农业废弃物”转化成高附加值的“生物质产品”?针对这一问题,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学院郭勇副研究员领衔研发了“生物质转化制备塑料单体——呋喃二甲酸”项目。

该项目围绕生物基材料开发、生物基平台化合物合成、连续化生产工艺优化三大科学技术问题,提出了玉米秸秆等生物质热解转化葡萄糖单体、单糖高效转化生产5-羟甲基糠醛(HMF)、HMF氧化制备FDCA等方法,创新了高纯度平台化合物HMF生产、FDCA连续化生产、催化材料和工艺优化等技术,研发了HMF生产及纯化一体式装置、连续式微反应器生产呋喃二甲酸工艺,提升了对生物质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污染物及碳排放。

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究合成路线的过程中,项目团队发现,利用HMF作为平台化合物,在提高反应效率的同时并没有带来过于繁琐的合成步骤,而HMF不仅可以作为FDCA的合成原料,更可以合成其他众多高附加值的化学品,是一种优秀的生物质平台化合物。

截至目前,华东理工大学团队完成了从生物质出发经HMF转化生产FDCA关键技术的实验室开发。目前,FDCA的工业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内拥有成熟的生物基FDCA生产技术的企业并不多。“从当前研究成果来看,我们的项目水平居于行业前列,后续根据中试放大的结果,还有更进一步的空间。”郭勇说。

解锁硫酸烷基化绿色密码 助力汽油品质升级

作为汽油品质升级的重点,如何在汽油生产过程中降低“含硫量”,提升“含绿量”?碳四硫酸烷基化就是实现这一途径的关键过程之一。

以杜邦公司为代表的搅拌式硫酸烷基化在全球建有近300套装置,占到市场份额80%以上,但其采用碱水洗工艺在去除流出物中携带的硫酸和硫化物时,容易造成设备腐蚀,安全隐患大、废水排放大。

由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白志山教授领衔的项目“面向硫酸烷基化的干式分离成套技术装备”,通过理论研发、设备开发、工艺革新的全流程创新,突破了传统工艺的桎梏,为碳四硫酸烷基化注入“绿色能量”。

据白志山教授介绍,40万吨/年硫酸烷基化装置每年可节省15%的强碱液1680吨,减少含盐废水排放12.6万吨,实现污水零排放,大大降低下游污水处理厂的负担和操作人员劳动强度。

截至目前,该项目成果已推广应用到全国12个省市的23个化工项目中。该项目已授权中外发明专利21件,入选了国家发改委《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并获得2024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今年3月,白志山教授因“围绕液滴振荡破乳分离开展研究,联合中国石化开发成功国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硫酸烷基化工艺,打破国外垄断”等成就而获得2023年度“青山科技奖”。


【新民客户端】设计智慧农机,华理师生打造种植者“左膀右臂”

轻松驾驭复杂地形,翻山越岭不在话下;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一机多用;针对不同农田,能够因材施“料”……灵活、灵巧、灵通、灵敏,它们就是由华东理工大学师生团队设计的“世代蔬香——小型智能多功能农机”(以下简称“世代蔬香”)与“智能农田管家”。当下,用户对农业机械小型化、智能化和通用化的诉求日益提高。此两个项目堪称种植者的“左膀右臂”,并在第24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参展亮相。

“世代蔬香”项目由华东理工大学机动学院吴清老师指导本科生团队设计,是一款应用于山地、丘陵等大型农机不适用地区的小型农业机械。它以便携小型的多功能农业车为基础,整车采用多功能、模块化的设计,能够实现翻土、覆土、播种以及喷灌的作业功能。

车身采用可伸缩式设计,由再生铝和生物基塑料材料制成,模块便于拆卸,能够适应不同的地形环境,且全车60%的零件使用复合材料,机身可谓“举重若轻”。该项目还搭配了物联网平台,能够实时监测车辆采集的14项数据,并且搭载北斗定位系统,可以实现精确定位以及路径规划。团队同时构建了车辆的1:1数字孪生体,能够实时检测车辆的运行状态并进行故障报警,此外还搭配设计了基于西门子PLC的智能种子仓库,进行一键播种。

在翻土/覆土模块,“世代蔬香”项目采用将翻土、覆土合而为一的设计,可以实现多种宽度灵活起垄;在播种模块,团队曾尝试了37种蔬菜种子的种植,播种成功率达95%以上;在灌溉模块,该项目基于视觉传感器,能够做到慧眼识“株”、精确浇水,对比传统灌溉方法,可以有效节水约65%。

“‘世代蔬香’项目在农业方面能够降低劳动成本,减少了对大量人工的依赖,特别是在一些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作业中,而且还大大减少了碳排放,解决了普通大型农机工作时的环境污染问题。”项目指导老师吴清说道。

据介绍,“世代蔬香”项目于2023年9月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已经申请4项专利,2篇申请中软著,发表科技核心论文1篇,签订企业合作意向书3份,累计获得2项国家级奖项,8项省部级奖项。

针对目前农机功能单一、农田复杂多样以及大型农机成本高等问题,华东理工大学机动学院马新玲老师指导学生团队设计了“智能农田管家”。这是一款集成多功能农业模块的智能农业机械,致力于提高小型农业机械的效率和自动化水平。

“智能农田管家”可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养护等领域,贯穿农作物生命全周期。整机由作业车装置和功能模块装置构成,功能模块装置主要包括播种、移栽、施肥、收割四个模块,具有一机多用的特点。作业车还可以更换更多所需要的模块,或者搭载目前市面上现有的农具,能够适应更多农田场景。作业车也可通过拓扑组合完成更大规模或更复杂的作业。

“模块化、智能化、自动化是‘智能农田管家’项目的三大特点。”模块化体现在设计了一个作业车驱动装置和四个作业模块装置,用户可以在作业车上搭载不同的模块,实现功能切换;智能化主要是指采用Jetson Nano微型计算机对不同作物进行识别操作,以此来提高施肥效率;自动化则是使用遥控器远程控制和装置自动运行等模式,简便用户的操作,并采用电子元件实现机电一体化。

据介绍,“智能农田管家”项目不仅能够提高农田作业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解决劳动力短缺等难题,而且其模块化设计和智能控制技术的运用为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研发提供了新思路,涉及的视觉识别、物联网监测技术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实践案例。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也为农业领域的学术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原文来源:  |  发表时间:  | 作者:媒体华理
原文链接: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