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课、玉石课、园艺课……沪上一些高校开出特色新课受学生追捧

《解放日报》“爆款”课程背后有怎样的匠心与内涵?(节选)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徐瑞哲 黄海华 李蕾   |摄影:受访者供图   |编辑:   |浏览量:10

①华理学生的园艺课现场。 资料图片


  • ②园艺课上学生创作的生态瓶作品。 资料图片



前不久,同济大学从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牛津大学等30所海外名校引进百门国际课程资源,以“人工智能+”为核心,供校内国豪书院和基础学科拔尖班的398名学生先期修读。本学期,沪上不少高校基于自身特色开出网红课。这些校园的网红课,课堂名额被秒杀,座无虚席。

创一流大学,必有一流课程。在申城,根据《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年年建设市级一流课程。从优质在线课程、线下课程到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到示范性全英语课程,各有千秋、各显神通。据统计,最新认定的2023年度上海高校市级一流本科课程达到400门,比上一年度的344门增长了16%以上。

记者近日走进各高校,找寻每个“爆款”课程背后有怎样的师者匠心,又有怎样的文化内涵。

华理园艺课

劳动教育中,品生活之美

记者近日走进位于杭州湾北岸的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穿过校门不远处一片油菜花田,就来到一个“透明植物园”。玻璃房内,花草之间,学生们正忙着为一个个生态瓶里的微景观“配菜”。从蕨类植物到网纹草,他们将多种盆景小苗植入瓶内,创造“会讲故事的小世界”。这是全校学子必须“抢修”的网红选修课——“园艺与生活”。

春季学期,华理后勤保障部门的真园丁们当起授课老师,每周开足7节课:一周做多肉盆,隔周做生态瓶,再下一周种草莓,中间还穿插艺术插花课。目前,约有700名“幸运儿”秒杀到这门只有1学分的网红课,有人从大一抢到大三。

“最下面是储水层,我们可以用陶粒;中间是隔水层,我们用珍珠石;再上面就是土壤层,我们可以混合山泥和营养土。”当天这门实操课的主讲人陶慧敏老师,告诉班上学生生态瓶如何三层铺底。她从上海交通大学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毕业,到校负责日常绿化管理,与其他后勤保障部门的同事一样,兼任讲授“园艺与生活”课程。

当天的开课现场,除了大桶里分装的每一种基底材料,就是桌面上十几种不同的小绿植苗苗,包括迷你罗汉松、袖珍椰子、铁线蕨、冬青蕨、鸭脚木等。它们就像厨房里的“食材”一样,由学生发挥创意、自由组合。学生们分成6个小组实操。大家从讨论设计方案开始,逐渐在球形玻璃瓶中搭建出一个微缩世界。第一组的组员很传统,定下“绿色城市”主题,选择高、中、低不同植株,形成三角形的透视构图,感觉一座生态宜居的立体小城拔地而起。最后,他们在用于铺面的人工材料上,用镊子布置了常见的小动物造型,“它们就好比城市里的我们,享受着阳光与空气”。材料都一样,但作品各不相同,还穿越古今中外。另一组学生在作品中为经典童话角色“小王子”设计了“玫瑰园”。女生特别选用了红色网纹草和粉蝶这两种红色调的观叶植物,并以苔藓类植物铺底,搭出了一座带有小径的玻璃瓶里的花园。

自己动手,自我实现,“园艺与生活”既是劳育也是美育。作为获批设立上海市首个“高校后勤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服务育人示范岗”的高校,华理每个学生都要在本科学制内修读一学期共16学时劳动教育课程,达成“学一技之长、享劳动之乐、品生活之美”的开课目标。

来自华理商学院的学生陶双说自己很幸运,第一年抢课就抢到了园艺课。出于爱好,也出于专业,她在课上与同学们分享了对未来园艺的愿景。“在书房坐着看书时,伸手就能从‘植物屏风’里摘一颗新鲜的小西红柿,放进嘴里……”“在家里点一点电脑或手机屏幕,就可以给花花草草浇水施肥……”她说,这才是智慧化的园艺管理。

“同学们,下周注意穿着,我们要到大棚里种草莓啦!”下课前,陶慧敏向同学预告课程安排,赢得一阵欢呼。新学期,劳育课特别增加体力劳动项目,“园艺与生活”就增设果蔬种植与采收、校区地被补植等。在海湾校园劳育实践基地,学校专门架设的草莓大棚里,草莓栽下大约个把月后,学生们就能品尝自己亲手耕耘的劳动成果了。

原文来源: 解放日报  |  发表时间:2024-04-17  | 作者:徐瑞哲 黄海华 李蕾
原文链接: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