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奉贤】黄浦江畔两个30岁的老旧小区如何变成“一家人”?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孙燕 陈嘉安 唐天智(西渡街道)   |摄影:孙燕 陈嘉安   |编辑:   |浏览量:10

奉贤区西渡街道鸿宝二居和鸿宝三居,毗邻黄浦江,是两个非常有趣的老旧居民区。从物理空间上看,他们紧挨着,中间只隔着一片林,怎么看都是一个整体。但实际这对“老邻居”,因所属居委不同、互动空间有限,两方居民30多年间从未有过“密切接触”,生生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2024年初,听说这里在搞社区文化节,记者特地跑去瞧了瞧,没想到,竟与“传闻”有些不相符。场地布置,是两方居民一起做的;活动礼品,是两方居民一起筹的;资源,是两地居委一起出的。活动现场,更是向两方居民全部敞开……从“你是你”“我是我”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西渡街道社区自治办主任唐天智说,改变源于一次对老旧居民区的自治微更新改造。

林变园,园变景

点燃久违“邻里情”

图片

林,是鸿宝二居和鸿宝三居之间唯一的“围墙”。但“拆”它之初,却另有原因。

据奉贤区房管局统计,2000年以前竣工(不包括2000年)的小区共有200多个,现下大多面临公共空间紧缺、绿化年久失修等突出问题。以他们为例,横在两地居民区间狭长形的这片林带,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就失管了多年,白天无美感,晚上无照明,很影响人居环境。在去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中,两方居民对其呼声很高。同时,居委干部在走访中,又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那便是两方居民因苦于社区活动空间小,一直觉得幸福感不强。“拆”,既能解决环境问题,又能挤出多余空间,征询下来,两方居民拍手叫好,于是,一个有步道、有风景、有展示墙、有广场的社区花园便应运而生、取而代之。

图片

林变园,看似是物理空间的调整,但令人没想到的是,伴随社区花园而生的,还有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我们小区的居民大多来自五湖四海,我们都是相互不认识的。我是2017年住过来的,常年有一种孤独感笼罩着我。现在大家时常会到花园里散散步、跳跳舞、打打拳,通过这个空间,这段时间我认识了很多人,也找到了可以发挥余热的事做,好像没那么孤独了。”三居居民赵燕玲说,自从社区花园建成后,她主动成为花园养护志愿者,负责花园日常维护,像她这样的居民有近70名,如今都成了她的好姐妹。不仅如此,两个居委当中还有不少亲子家庭提出,想参与花园的绿化设计、种植和更新中。

图片

回应需求过程中,当地政府又萌生了新想法,结合奉贤区“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借助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专业师生力量,以社区花园“绿带”为试验田,形成“一位学生帮助一个家庭”设计建设微景观的结对机制,极大满足了居民们的需求。目前,首批已有6组居民家庭打造出了6个微景观,均由华理大学生负责指导、孩子负责设计图纸、父母负责落地实施而来的。年轻爸爸廖翔说:“孩子喜欢小火车,所以我们设计的是以小火车为主题的景观。通过自己动手,在孩子心中能够种下一颗‘美丽家园由我来建’的种子,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

图片

这些微景观的亮相,带来了四季风景,又为社区花园增色不少,“每天居民到花园里散步,路过就会拍照、合影、打卡,热度很高的。”鸿宝第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朱蕴说,花园的建设,为两方居民创造了互动机会;频繁的互动,又让两方居民的关系越发融洽,“邻里情”不断升温。

有空间,有需求

干群一起操办活动

图片

“围墙”被“打开”,美景又吸引人气,两方居委也在逐渐打破行政边界的约束,探索出“制度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难题共解”的服务群众新模式。

这次的社区文化节,围绕“居民们希望社区花园有越来越多互动内容”需求,两地居委干部在一张桌上探讨解决之道。二居爱心商铺多,通过居委干部发动,不仅活动经费有着落,涉及的摊位设计、礼品赠送等也有商铺认领;三居能人异士多,通过居委干部引导,围炉煮茶、手作小吃、便民服务、趣味游戏等都有居民愿意承办。

图片

居委干部搭台,爱心商铺助力,热心人士摆摊,居民群众“赶集”……文化节现场,人头攒动,每个摊位前都挤满了人。小孩子排队拿糖画吃,再去隔壁猜谜、剪纸、滚铁环,玩得不亦乐乎;大人喝茶聊天打卡拍照也是自得其乐;老年人则围在一起写写书法、讲讲故事,图个热闹。在这个以社区花园为场地的文化节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归属感。82岁的三居居民徐汉兴腿脚不便,但依旧要来社区花园看看,沾沾文化节的喜气。他说:“在小区住了20多年,第一次看到那么多人,原来搞活动是不会有那么多人来参加的。”

图片

除了视觉上的冲击,服务上的整合和优化,才是吸引居民的关键。76岁的二居居民罗木金挺高兴,“小区里从没有这样热闹过。”他说,“之前,我们两个小区是各搞各的活动,比如我们有理发服务,他们有量血压服务,因为居委不一样,只能享受一样;现在我理发也可以、量血压也可以,感觉到更实惠了。”家里有了个娃娃的妈妈告诉记者,由于平时工作关系,很少有时间带孩子出去玩,“社区文化节,包含了不少亲子项目,一个大人方便,一个孩子开心,希望多多举办。”

“1+1>2”协同效应,也让居委干部省力不少。唐天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鸿宝二居、三居共有常住人口5000余户8000多人,但两地居委干部加起来只有12人,平均一名居委干部对接416人。此外,以三居为例,朱蕴坦言,她所在的居委会,一共6个居委干部。结合“我们的节日”,居委也会定期搞活动,但常因资源有限、资金有限,每场活动难免“雷同”,很难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方面,通过社区花园吸引居民参与治理,我们的左膀右臂多了起来;另一方面,我们两个居委共建后,很多工作可以一起推进、一起完成,活动内容更多、便民服务也更多,工作压力自然也小了很多。”通过前者的“想干”、后者的“巧干”,两方居民的获得感越来越强。“小区里不管搞什么活动,不管是二居搞的还是三居搞的,每个老百姓都可以享受的,开心哇?”徐汉兴笑着对记者说。

接“二”连“三”

协同效应持续扩大

图片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阳认为,在上海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如何让每个居民可以通过可见、可感、可参与的方式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深度的参与、指导,这对30岁的“老邻居”已经走出了“老老融合”的共生之路,他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这样一种解题思路,即以打破物理空间的“围墙”,重塑社区空间;以打破社区居民的“心墙”,激发社区活力;以打破行政条块的“界墙”,赋能基层减负。

而这个融合的故事,不仅围绕社区花园的使用展开。针对两地居民区内其他闲置空地,居民们也形成了自己的统一意见。比如,在两个居民区的北侧,将废弃的垃圾房改造成党员学习、群众休憩的空间,填补小区无学习活动室的缺陷;对三居门前一处空置的小场地进行微改造,变成老年小孩可休憩、可运动的场所,缓解小区居民“健身难”的问题。再比如,停车难、养护难,也在逐步缓解当中。截至目前,两方共有60余位治理能人走上自治舞台,带动300余名居民一起扮靓美丽家园。

唐天智说,接下来,这对“老邻居”还将与高校社会实践导师、青年社区营造师结对,每季度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如社区职业展、社区文化节、志愿者赋能培训等,不断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同时,西渡街道还将不断复制、推广、固化这一融合好经验、好做法,催生更多“老邻居”变“一家人”。

原文来源: 上海奉贤  |  发表时间:2024-02-23  | 作者:孙燕 陈嘉安 唐天智(西渡街道)
原文链接: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