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华东理工大学举行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查建国 陈炼   |摄影:查建国   |编辑:   |浏览量:10

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论坛会议现场之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论坛会议现场之二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经济学社会学编辑部、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共同主办,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上海市社会工作研究会(筹)、《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协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论坛近日在华东理工大学举行。

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社会工作知识体系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阎海峰致辞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魏长宝致辞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主持论坛开幕式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阎海峰在致辞中表示,社会工作知识用之于社会,成之于社会,应以高度的实践敏感性强化教学与人才培养。作为高校要始终坚持服务国家和地区发展,积极回应各类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要进一步凝聚多方共识,打造符合时代需要的学术共同体,为探索中国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长期、有效机制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魏长宝在致辞中提出,中央社会工作部的组建对专业和行业提出了重要要求,对推进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中国的社会学研究和社会工作研究要有把中国经验提炼概括为中国理论的勇气和使命担当,要紧扣时代脉搏,认真总结、深刻提炼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发展经验,努力书写立足中国大地、具有理论深刻性和思想穿透力的大文章,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社会工作知识体系。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贵州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单位的20位专家学者与会发言,共同围绕社会工作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大社会工作”发展等议题展开讨论。论坛开幕式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主持。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之社会工作聚融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经济学社会学编辑部负责人李凌静副编审主持第一单元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思斌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凤芝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关信平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教授陈树强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论坛报告分为四个单元,在第一单元发言中,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思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凤芝,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刘能,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关信平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教授陈树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仕政,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分别作了分享。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经济学社会学编辑部负责人李凌静主持。

王思斌讨论了如何建立中央社会工作部及其系统新格局下的“大社会工作”,即社会工作“族”的问题。他认为,我们既要强调基层工作和社会力量的重要性,又要发挥社会工作惠民生、暖民心的专业优势,从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之社会工作的聚融发展。

马凤芝提出,社会工作是实施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学界应当以国际的学术规范来研究和生产知识,努力将传统与当代的实践经验学术化,以实践敏感来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关怀人民群众、历史与当代现实。

刘能作了题为“共存:生物学机制和社会过程的合流——兼谈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会”的讲演。他认为,对生物学决定机制的忽视和过度接纳,都会对社会过程效能提出挑战。他建议做真正的跨学科研究,或用社会过程支持型的外衣包裹生物学的干预尝试,进而达成更好的社会收益和社会福利。

关信平分享的主题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若干思考”,提出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要求是以提高专业化质量为目标,深度挖掘传统与现代经验,广泛总结当前的专业化成果和基层实践经验,实现中国本土和世界知识的双向融入。

陈树强分享的主题是“中央社会工作部的建立与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提出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工作应当关注党和政府的需要,加强社会治理方面的研究和教学,提升社会工作教学和培养方面的实践敏感性。

冯仕政分享的主题是“新发展阶段社会工作的定位与前途”,提出社会工作的学科发展应该对标国家需求,迅速调整。认为“大社会工作”的起点和落点是社会活力与秩序发展;“小社会工作”的起点和落点是增强个体福祉,共同目标是实现个体与社会的良性循环。

文军分享的主题是“ChatGPT对社会工作知识再生产的影响及其反思”。他认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知识生产呈现三个重要变化:海量数据、相关性、不确定性,作为高级语言处理工具的ChatGPT,在大模型、大算力、大语料的运作模式下,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带来了机会与挑战。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朱眉华教授主持第二单元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顾东辉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毛丹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主任向德平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秘书长邹学银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在第二单元发言中,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顾东辉、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毛丹、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特聘院长彭华民、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主任向德平、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秘书长邹学银分别作了分享。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朱眉华主持。

顾东辉分享的主题是“‘当时当地’与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他从学科建设和跨界发展两个层面,提出社会工作建设既要纵向超越,也要横向跨越,要协同发展、多方联动,强调行动决定了社会工作实践的未来,呼吁社会工作界加强行动研究。

毛丹从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问题切入,认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往往存在理论与实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强调社会工作学科发展应当不断突破,寻求新的增长点,并从规划就业岗位、响应社会政策、关注新兴学科三个方面提出了有益建议。

彭华民围绕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展开讨论,提出社会工作知识发展的路径是“生于社会,成于社会,用于社会”,应该基于实践立场、实践智慧、实践敏感、实践方法克服挑战,重视从中国到国际的知识回转,深刻反思人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向德平以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工作团队服务乡村振兴为例,提出田野是社会工作最佳的实验室,应当在田野中完成宏大的国家叙事与微观叙事的对接,通过参与式研究带领学生参与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改变社会。

邹学银发表了题为“新格局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的分享,认为我国社工人才队伍的内涵式发展应坚持为党育才、专业化发展、职业化发展、本土化发展、现代化发展。建议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社工部门统筹推进、使用部门贯彻落实、有关部门保障有力、现代科学技术支撑的工作格局。

以高度的实践敏感性强化教学与人才培养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庄勇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郑广怀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长聘教授刘军强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陈涛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郭伟和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在第三单元发言中,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庄勇、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郑广怀、清华大学社会学系长聘教授刘军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陈涛、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郭伟和分别作了分享。由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副秘书长、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MSW教育中心主任费梅苹主持。

庄勇发表了题为“中国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及其人才培养观念转型的思考”的发言,认为中国社会工作具有专业性、体制性、政治性三项基本特征,当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服务领域不均、专业性不足、职业认同与前景堪忧、对政府资源高度依赖等问题。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观念应从制度化走向社会化、坚持专业性指导下的大社工理念。

郑广怀发表了题为“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自主性”的发言,从专业性的属性取向和权力取向两种理论取向阐发,辨析了社会工作政治自主性、法团自主性、临床自主性的内在张力后,认为当代中国社会工作自主性的出路在于——推动社会工作研究获取更大的法团自主性,促进社会工作教育建立临床自主性的空间。

刘军强发表了题为“本土资源如何推动秩序再生产?——基于A省医疗调解委员会的案例研究”的讲演,以一个“医闹”为案例,说明了“闹”与“讼”之间何以推动秩序再生产。他的研究发现,调解的发生基于:分流阶段将正式权威和柔性引导相结合;沟通阶段以情感治理促进个体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鉴定阶段实现权威杂糅与合理结果的产生。

陈涛发表了题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对专业社会工作的需要”的发言,他梳理了群众工作的历史演进,提出了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群众及其利益分化新形势,提醒群众工作“实利化”和群众性之间的偏向,建议“本土专业化社会工作”要以本土宝贵经验、成功做法为基础,朝着现代职业化方向,进行专业化提升。

郭伟和发表了题为“从群众路线到社会工作”的讲演,他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与群众工作,认为不能单纯通过行政化技术化手段进行基层社会治理,而是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倾听群众呼声和收集社情民意,以专业化促进合法性。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张昱主持第四单元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张和清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在第四单元发言中,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张和清、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童敏、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分别作学术报告。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张昱主持该环节。

张和清发表了题为“知识哲学与基于行动研究本土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建构”的发言,他以实践为划分标准,将行动研究分为社区评估的行动研究、行动过程的反思性研究和行动者反身性研究三个类别。认为有力度的行动研究就是实践层面“做得好”、理论层面“写得好”、传播层面“讲得好”,并在最后介绍了典型案例的梳理与书写方法。

童敏作了题为“改变与自我:社会工作元理论的考察”的分享,提出专业社会工作面临着两项重要挑战,一是成为浅显的干预/活动使其自身浅显化,二是不关注自我内在的改变使之短期化。建议要重新理解“人在情景中”,既要解决横向的现实问题,也要关注纵向的自我成长。他认为,基层治理中社会工作不偏向于心理或环境的一维,要在人与环境双向变动场景中寻求自我的成长。

何雪松表示,“社会工作学是科学、艺术与政治的结合。”要明确社会工作学专业的政治性特点,详细分析分化、理性、政治对学科和专业发展的影响。传统社会工作的结构三角是“知识、价值与技巧”,而新的社会工作学应走向“行动科学、实践艺术与关怀政治”这个新的三角。应明确,社会工作学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对“真、善、美”的回归。

李凌静和何雪松分别进行了闭幕总结,并对本次论坛主办方、协办方、所有与会学者表示感谢,认为诸位学者强调社会工作知识用之于社会,成之于社会,以高度的实践敏感性强化教学与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加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论坛嘉宾合影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原文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  发表时间:2024-02-23  | 作者:查建国 陈炼
原文链接: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