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建设进行时】斩获“挑战杯”全国特等奖,华理这位指导老师的“魔法”是?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团委、物理学院   |摄影:受访者供图   |编辑:潘聪聪   |浏览量:141

受访者供图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中,我校物理学院“面向柔性印刷电子的低熔点合金墨水”项目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取得学校历史性突破。

团队自主设计、开发新型合金电子墨水,创新性采用低温共还原与控温熟化生长工艺制备熔点低、球形度高的合金微球,作为金属粘结剂,通过瞬时液相扩散连接金属填料,形成长程连续通路,电子高效传输。该款合金墨水具有固化温度低、导电性好、直写印刷精度高等优势,在柔性电路板印刷生产与柔性电子封装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面向柔性印刷电子的低熔点合金墨水”项目团队指导老师之一——物理学院张震老师,又有着怎样的“魔法”,将一群本科生“科研小白”训练成“科创牛人”?走近张震老师,解密背后的故事。

从2019年7月入职,到2022年指导学生团队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再到指导学生团队获得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其间还指导学生获得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我最喜爱的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荣誉10余项,虽然只有4年教龄,张震在指导本科生创新实践上却有着自己的一套育人经。

 

从课堂始,在“做中学”

什么是一门好课?怎样教好一门课?张震认为,“有人、有料、有趣、有得,做到了就是‘好课’”。

作为物理学院本科授课教师,张震承担“大学物理实验”“结构与物性”和“打印电子器件与材料”等3门课程的教学,近3年在奉贤校区年均授课256学时。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站好讲台,再到享受讲台,张震致力于打造兼具深度和温度的活力课堂。

“今人濡纸脱其文,既击既扫黑白分。”在“打印电子器件与材料”课上,张震会带领同学们一起分析传统拓印每道工艺背后所关联的技术原理知识。在他看来,如何得到一张黑白分明的拓片作品与如何打印出一张高精度的柔性电路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张震经常以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拓展实践教学案例,带领学生深度体验柔性电子智能制造过程,并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突出贡献和存在的“卡脖子”难题等内容相融其间。这种源于国情民情和行业产业的讲授,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厚植家国情怀、勇于实践创新。

在教学中,张震非常注重课堂互动和知识迁移,常常通过一系列连贯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以往知识类推,层层深入。课堂互动有点难?张震则有着自己的一套“点名绝学”:谁的名字和明星一样?谁的名字最长?今天有谁过生日吗?诸如此类。各种惊喜又刺激的花式点名,不仅留住了学生们的心,更是告别了课堂“独角戏”。

“张老师风趣幽默,特别擅长将一些晦涩难懂的原理与有趣的生活生产现象相关联,既加深了知识理解,又激发了学习兴趣。他还经常强调科研中发散思维及善于思考的重要性。”2022级化工学院同学李雨阳说。

柔性印刷电子是物理、材料、电子信息等学科交叉的新兴领域。张震鼓励学生围绕课程所学,发掘个人研究兴趣点,踊跃立项创新实践课题。为方便奉贤校区的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在物理学院和课题组的支持下,张震在奉贤校区实验六楼搭建起柔性电子增材制造创新实验室。学生可以在这里用课余时间开展实验研究,他则利用周末和上课之余指导。

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做。张震介绍道:“物理学院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主持创新实践课题,是基于项目‘在做中学’,通过协同培养多种能力要素,不断突破个人能力的极点,对未来成长为创新型、复合型的多样化人才非常有帮助。”

 

注重细节,有效表达

“注重细节、追求有效表达”是张震的一贯风格,在指导学生参加“双创”竞赛的过程中更是如此,也因此被学生们戏称为“细节狂魔”。

近两年,张震将“双创”竞赛作为一个跨学科综合能力比拼的大舞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指导学生团队参加国家级“大创”项目2项、市级“大创”项目1项,累计指导近百名本科生参加“双创”竞赛。

▲张震老师(左一)和项目团队成员在一起

获得“互联网+”国赛金奖的“柔化科技”项目最初就是一个“大创”项目。从开始课题研究到国赛获奖,其间师生团队全身心持续投入了3年时间,最终实现学校在这项赛事上的新突破。“张老师一直叮嘱我们不要妄自菲薄,不一定是别人更聪明,而是因为他做得更多更努力,所以能得出你得不到的结论。”团队中的PPT“对齐大师”、材料学院研二学生赵珩宇表示,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进而发掘自己的潜力。

如何指导学生团队在“双创”竞赛中取得理想成绩?张震的经验是,“讲自己所做的,做自己所讲的,并且打动评委”。

对于和学生团队的关系,张震喜欢将其视为“1名队长与7名队长”。他身体力行,和学生们一同备赛,一起通宵修改材料、一起布展。在长时间的备赛参赛过程中,大家相互感染、激励,共同追求卓越。张震沉浸式的参与以及“学长式”的陪伴,令“合金墨水”学生团队成员、数学学院周致远印象深刻。“无论是PPT设计还是模拟答辩路演,张老师一直都在。他经常说,‘这几页比较难,我也琢磨琢磨’,而一琢磨往往就是一下午。”

决赛路演的每页PPT都经过10多个版本的迭代,张震不仅追求在1秒钟内让评审专家有效接收要表达的信息,还追求10分钟里找不出任何差错。在布置决赛路演现场时,张震更是对展品的摆放甚至地面插排线路的走向等细节都逐一设计、提出要求,杜绝一切可能会影响路演效果的潜在因素。

回顾参赛过程,“合金墨水”学生团队成员、物理学院季鑫谈道:“即使赛程十分紧张,张老师也一直鼓励我们分秒必争、高效运转。张老师给了我们十足的底气,有他在,同学们就感觉踏实,步步为营,成绩自然就水到渠成。”

张震着力营造创新实践育人新生态,除了指导学生团队荣获多项金奖外,还指导学生团队发表4篇SCI论文、申请8项专利,并有多名同学保研北大、浙大或留本校深造。

“创新实践是学生和学校的‘双向奔赴’,经过长期深入的互动,学生们自然而然就有了对母校的认同和对社会的担当。对学生们来说,参赛的最大收获是走出去,积极拥抱外部世界,并认识自我,获奖只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副产品。”张震说。

 

师生携手,不落一人

“能够陪伴、见证学生的成长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说到班导师工作,张震对学生情况如数家珍。

“没有人天生就会做实验,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既然已经花时间去做了,那就把事情做好。”“做事要有自己的想法,要赋予作品灵魂。”交流中,同学们对一些曾改变自己的“震语良言”也是如获至宝。

心怀学生,张震努力用更多精力去做对学生一生有益的事情。除了深耕创新实践育人之外,作为物理学院光电191班班导师,他经常用“美颜模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班级同学的学业和生活也是关爱有加。

▲左一为张震老师

担任班导师的4年中,他的双肩包里始终放着学生每学期的成绩单,并利用一切机会与学生谈心,讨论学习情况、制定学期计划。有些同学成绩出现波动,张震就根据课程、寝室等分类组建帮扶小组,不落一人,不落一科,不仅使班级学业成绩快速提升,也让同学间的交流和感情显著增强。

2021年度校大学生年度人物、光电191班的于志豪是一名退伍大学生。从营门回到校门后,张震主动找他谈心解惑,以便帮助其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学习上有困难,张震就组织帮扶小组;考研复试时,跟他讲解复试注意事项,并组织模拟面试。“成长的道路上有这么一位良师益友,是我们学生的幸运。”目前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深造的于志豪说。

在同学们考研复习的过程中,张震悉心指导,班内同学相互帮助、相互激励,光电191班的33名学生中,共有17人成功升学深造。

▲前排中间为张震老师

张震认为,对学生的陪伴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每年中秋,他会为班级同学精心准备月饼;每年冬至,会到奉贤校区与全班同学一起吃水饺。“张老师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我们从他那里得到了很多关爱,也将会把这种‘幸福滋味’继续传递下去。”光电191班班长王奇说。



发布时间:2023-11-01
(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