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APP】获得“挑战杯”特等奖,看华理这支本科生团队如何“以创筑梦”蝶变成长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张炯强   |摄影:受访者供图   |编辑:   |浏览量:10

今年9月,刚刚知道自己获得国家奖学金的消息后,华东理工大学钱晟同学就发微信给张震,“感谢张老师和学长的指导、陪伴,让自己取得了以前‘不敢想的荣誉’”。

让这位物理学院大三学生以前“不敢想”的,不仅是此次的国家奖学金,还有他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熔合科技——FPCB增材制造引领者”团队获得第九届“互联网+”大赛上海市金奖、作为核心成员获得第十八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这支本科生团队研究的是一个前沿领域:柔性电子材料制备。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在华东理工大学物理学院青年教师张震指导的这支本科生科创团队里,“优秀”其实是普遍现象:短短4年里,8位同学获得直博北大以及保研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的资格,3位同学进入本校材料学院读研深造,1位同学签下了美团后端开发岗位的offer,合计有10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上海市奖学金,2人获得学校大学生年度人物和“榜样力量代言人”的称号。

究竟是什么样的魔法棒,把这群“小白”点化成“牛人”的呢?

2019年,张震博士毕业入职华理后,就投入到指导学生的科创研究,聚焦于柔性电子增材制造领域。

随着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可弯曲折叠的柔性可穿戴电子产品成为消费电子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而柔性电路制备成为其中的关键点。

传统制备柔性电路的方式是“减材制造”,即通过刻蚀柔性覆铜板来制备柔性电路,前后10余道工序,不仅工期长达一星期,而且原料利用率小于10%,污染、浪费都很严重。那么,是不是能够像现在的印刷一样,把电路“印”在基材上呢?张震团队就选取了这种“柔性电子增材制造”的路径。

图说:张震指导学生开展实验研究

张震开始指导学生研究如何升级柔性电子智能制造,目前已开发出综合性能优异的原创成果——“合金墨水”。

据介绍,这种以锡铋合金微球作为金属粘结剂的三元复合导电油墨,可以通过瞬时液相扩散焊连铜微球、锡微球,形成长程连续导电通路,具有烧结温度低、导电性能好、直写印刷精度高等优点,可应用在柔性印刷电路板(FPCB)的直写生产、柔性混合电子的焊接封装、柔性传感器等电子元件的印刷生产等方面。

围绕相关技术,“合金墨水”项目团队目前已累计申请获得8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以及6项软件著作权,发表4篇学术论文,先后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我最喜爱的项目”等10项省部级以上荣誉,并入选“高等教育这十年——实践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

“科创实践就是要‘自讨苦吃’。”参与科创团队的华理学生都有此感受。

图说:学生团队配制合金墨水

以“挑战杯”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类竞赛,是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同学们从“大创”项目起步,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困难重重。

时刻关注同学们研究的张震引导大家回归问题本质,一起剖析晶体的成核生长过程。同学们受启发而提出了锡铋晶体共还原工艺,通过不同晶体间的互扰,形成无定形的纳米种子,进而通过控温熟化实现高球形度合金微球尺寸的灵活调控,这样,以此为填料的“合金墨水”的导电性能和印刷性能都大幅度提升。

“通过科创训练,我学会了自主思考问题的本质,学会了以个人优秀带动团队卓越,学会了提高效率不拖沓。”钱晟说,以前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现在变成能主动和老师交流、主动策划活动。正是围绕着“主动”二字的改变,给他带来了以前“不敢想的荣誉”。

图说:学生团队进行学术研讨

这种蝶变同样发生在物理学院大四学生范世昌身上。从大一时候的“科创小白”,到如今能够独立设计实验并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影响因子8的SCI论文,从大一学年成绩排名年级中游,到大三学年专业第一并获得国奖,范世昌获得了惊人的成长。“张老师告诉我们,只有和课题待得时间够久,才能将问题思考得更加深入,提出独到的解决思路,两年多的全心投入让我更加领悟到课题本质和专业学习的方法。”刚刚获得保研北大资格的范世昌说。

知识学习更加主动,专业素养显著提升,创新精神、团队意识、思维能力大大增强,应该让“以创筑梦”成为更多同学的信念。近年来,这支团队积极参加学校的“通海茶叙”“朋辈讲堂”等活动,先后带动来自6个学院的50余名本科生开展科创实践,推动柔性电子技术升级。

原文来源: 新民晚报  |  发表时间:2023-10-17  | 作者:张炯强
原文链接: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