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旷神复怡,宇宙大无边。佛光虽未见,世事难十全。他年如有幸,或可再登攀。寻仙不辞远,长忆李青莲……”这是五言歌行《峨眉纪游》的最后几句,在音乐伴奏与美术背景下,被4位上海大学文学院学子吟诵着。诗的作者,正是有“院士诗人”之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王玉明。
14日,他与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涂善东,以及线上发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懋章、高金吉、刘合等,在上大图书馆举行的首届诗词艺术与科学精神研讨中现场“赛诗”。他们的诗词作品从山水到田园,一花一世界,尽显院士专家的科艺才华。
【科艺思维方式异曲同工】
“我的研究方向属于机械工程学科,但我一点也不机械。”现年82岁的王玉明院士,是机械设计及理论专家,也是流体密封技术专家,从事诗歌创作的时间已超过了一个甲子,系清华大学荷塘诗社名誉(创社)社长。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20年前,王玉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至今拥有4项国家科技大奖。13年前,他拜叶嘉莹为师,被叶先生赐号:韫辉。迄今,已有三本诗集和一本影集出版,其中最新一部诗集也是他的文朋诗友丘成桐院士作序。
“事实上,科学与艺术的共同本质都是追求真善美,都需要一颗特别真诚的赤子之心。”无巧不巧,在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上海大学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基地),王玉明与上大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段勇,都与现场院士专家和师生们,分享了法国作家福楼拜一句很经典的名言:“科学与艺术,两者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段勇认为,院士诗词以其独特的科学性、学理性、人文性等特点独具面貌,值得专门研究。
在王院士看来,这两者在思维方式上其实有太多相似。“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坦言,自己在取得科研进展乃至突破之时,也出于这样的灵感思维与顿悟思维。同样,创作诗词也具有科学一般的逻辑思维,比如遣词造句、平仄格律等方面,都需要再三斟酌、反复推敲。
【研究诗经首提“光景学”概念】
吴硕贤院士家学颇深,父亲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吴秋山,他则成为建筑声学与环境声学专家。吴硕贤也说,对他而言,理科是纬线、文科是经线,交叉融合、左右逢源。他的一首七律《小花》,引来现场喝彩:
草地小花默默开,自然生长不须栽。
素颜虽逊牡丹色,弱质或输玫瑰才。
却以粉妆填淡季,且将星蕊饰庭台。
上天亦忌芳容一,特赋群英万种胎。
状物抒情方面,中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为他的专业研究带来很大启发。对于大多数人,只知风景,不知声景。“声景,是诉诸听觉的风景。”他发现,《诗经》为了描摹声景,创造了不少象声词,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又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事实上,他还研究了《诗经》中的诉诸嗅觉的“香景”,以及反映日月星辰的“光景”。
从“夕阳无限好”到“长河落日圆”,于是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光景学”概念,相当于光影变化的景观学。声景、香景、光景,三景融合的多元景观才是真正美景,其典型就是西湖景色,既有“柳浪闻莺”“南屏晚钟”等声景,又有“三潭印月”“平湖秋月”等光景,还有“曲院风荷”等香景。吴院士还认为,苏东坡那首《蝶恋花·春景》其实也是景观学的小论文,从“天涯何处无芳草”到“多情却被无情恼”,景观元素也少不了人的元素。
涂善东院士援引《长安三万里》之语
【为生命立命为工程讴歌】
古代诗人虽然不知现代科技,却与这些院士诗人们有如高山流水的知音知己。在第四届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陈更的推介下,涂善东院士的一首关于花朵的七绝《咏菊》也被当堂吟诵。
黄花遍地异香侵,秋菊篱边簇簇金。
遥想渊明有独爱,田园居处有彤云。
即使在“大上海保卫战”抗疫期间,创建承压系统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涂院士登楼远望,还赋诗一首:“楼外高楼山外山,时空无限意无阑。物含妙理难穷毕,常使英雄去不还。”不过,他自谦地援引机械工程学科同行王玉明院士之诗《我心飞翔》,笑言其格调更高:
既然寻境界,何必避风霜?
暮揽关山月,朝吟天海阳。
冰浮涛有寂,心静宇无疆。
雪霁崖礁立,云霄逐鸟翔。
有意思的是,从第五届智能媒体和诗礼文化研究论坛,到第七届中华诗词吟诵大会,一系列诗词活动当天在上大校园同步展开,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站在科技强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建设的交汇点上。作为理工男,涂善东院士希望工科生“为生命立命,为工程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