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华理“学霸”多次在知名期刊发文,入职上海电气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麦尔哈巴 丑远芳 王烨捷   |摄影:受访者供图   |编辑:   |浏览量:10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麦尔哈巴 丑远芳 中青报·中青网 王烨捷)毕业季,“学霸”们都出来“亮相”了。日前,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应用化学专业2023届博士毕业生叶方圆凭借一连串的优质论文,成为2023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据悉,叶在博士就读期间,申请发明专利1项,发表7篇研究论文,包括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在《科学》《自然—通讯》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3篇论文。

“能源关乎国家的命脉,光伏技术是新能源的重要阵地。”本科毕业后,叶方圆获得保研资格,师从朱为宏和吴永真教授,从事新型光伏技术领域的研究。

图为叶方圆。华理供图

科研路上常遇瓶颈,“深度思考”是叶方圆的应对“法宝”。他意识到,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和本科的学习不同,不是通过努力做实验就能获得更好的结果,而要不断进行深度的思考。

“瓶颈到底在哪儿?前辈们都是怎么解决的?他们的研究是否还有进步的空间?如何依托自己的化学背景提出更好解决办法?”这是叶方圆经常问自己的几个问题,在阅读文献时,他也要求自己保持自身思维独立性。

“穿上实验服,戴上护目镜的那一刻,就意味着要非常专注,要认真对待每一步操作,这样才能有更高的产率或是更准确的实验数据。” 叶方圆最长一次待在实验室的时间,是18个小时,“实验不能停,做完实验再休息,一旦中断,会影响数据的可靠性”。

即便如此,不如人意的实验结果也常令他感到沮丧。他不得不一次次重新整理研究思路、设计实验。

由于叶方圆所研究的领域需要大量关于半导体物理、器件物理的知识,这与他的专业相去甚远,因此他还要自学相关理论知识,为今后的研究夯实基础。

在成功发表第一篇论文后,叶方圆向着更深层次的研究进发。与导师商量时,他们一致认为,去德国Dieter Neher教授的课题组进修,有助于加深他对器件物理方面的理解。在获得Neher教授的支持后,叶方圆于2021年10月开始了为期一年的赴德研究工作。

图为叶方圆在实验室工作。受访者供图

公派期结束后,在Neher教授的引荐下,叶方圆又在另一个国际知名团队——亥姆霍兹能源与材料研究所的Steve Albrecht教授团队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研究。

2022年12月,叶方圆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2023年4月28日他又在《科学》期刊上以共同第一作者的名义发表了论文,该论文是吴永真教授和朱为宏教授团队的重大突破,也是华东理工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在《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性论文。

图为叶方圆在德国实验室工作。受访者供图

从本科到博士毕业,叶方圆已经在华理学习生活了9年。目前,他已经在上海电气就业,“毕业不是终点,而是投身光伏产品研发事业的一个新起点”。

原文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发表时间:2023-07-21  | 作者:麦尔哈巴 丑远芳 王烨捷
原文链接: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29日